“荆州简”重大研究成果发布 为中华文明连续性提供关键实证
10月14日,“荆州区域新发现战国秦汉简牍与中华历史文明”学术会议在湖北荆州举行,会上系统发布了一批极具价值的简牍,包含多项“中国最早”“世界唯一”,为中华文明连续性与丰富内涵提供了关键实证。
此次会议首次为荆州区域出土的战国、秦汉简牍赋予统一名称——“荆州简”。这批曾以考古编号相称的文物,从此有了明确文化身份,标志着散落的“文明碎片”被整合为完整文化概念。荆州简被称为“战国秦汉百科全书”,曾创下多项考古纪录。其中,2021年出土的楚简《诗经》是目前存诗最多、文本结构最完整的战国抄本;2023年纪南城以东秦家嘴M1093楚墓出土竹简约1800枚,字数约3万字,创下单座楚墓出土典籍类文献数量之最。此外,世界最早的乘法口诀《九九术》、疑似乐谱的楚简《乐》等,均属首次发现。
荆州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杨开勇:礼乐方面我们有最早的乐谱,春秋类方面我们今天发布了一个重要的,就是楚文王首次位列春秋五霸,然后就是楚简的药方和字谜,今天也是首次发布。荆州简就是战国秦汉百科全书。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简帛研究中心主任 陈伟: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贡献,简牍是这个国家信史的重要佐证,可以对当时整个国家的这样一个制度,国家的结构,国家这个的运行可以有很多很具体地了解。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黄德宽教授是清华简研究专家,他发现,荆州简里的很多内容与清华简形成相互印证,为实证中国5000多年文明史提供了关键支撑。
简牍的大量的发现是近年来学术界关注的大事,通过这种考古发现的材料,和流传在世的抢救性材料互相印证,对我们是非常重要的。
数据显示,荆州出土楚简4100余枚,数量约占全国32%;秦简牍觚1200余枚,占全国4%;西汉饱水简牍1.1万余枚,占全国14%。面对出土时脆弱如炭、散乱如泥的简牍,荆州文物保护中心通过自主研发的脱色脱水技术,成功复原了这些2000多年前的珍贵文献。它们如同“活硬盘”保存了焚书坑儒中遗失的典籍,并修正了“春秋五霸”等历史认知,为研究中华文明源头提供了全新视角。
目前,荆州文物保护中心中心承担着全国80%的简牍保护任务,其创新技术正在让更多濒临消失的文化瑰宝重见天日。
记者:杨岚、柳芳、秦婧、朱哲鋆
编辑:朱哲鋆 周翔
编审:柳芳

融媒体平台建设服务
长江云 • 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

大数据舆情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