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群众的“吐槽”当回事
千万不要怕群众“吐槽”,群众的“槽点”往往就是民生改革的“起点”。
前三季度,湖北2025年十大民生项目平均完成进度达到83.6%,正朝着硬账硬结的方向再努把力。湖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忠林主持研究推进2025年十大民生项目建设时谈到:“换位思考,真正把民生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此话讲得实在。办好民生实事,要对准群众所思所盼、所急所难,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来想“金点子”。
一、金点子不一定要花重金
最近很多人体验了一把往返汉口站、武昌站之间的“绿皮车”。这趟列车行程仅21分钟,票价2块钱,却将原本至少四五十分钟的跨江通勤时间缩短一半,让不少上班族叫好。它并没有追求高科技、高投入,而是巧妙利用既有铁路资源,精准打通了武汉三镇之间的交通“堵点”。

当前,不少地方陷入“民生投入就是砸钱”的误区。其实,相比于资金投入,巧思设计往往更能解决民生难题。重新规划停车位、增设几个晾衣架、添置几把休闲长椅,就极大改善了老旧小区居民生活质量。这种“微更新”看似不起眼,却精准解决了群众的日常困扰。
民生建设的精髓在于“精准”二字。如同中医针灸,找准穴位,轻轻一刺,即可通经活络。盲目“铺摊子”不仅浪费资源,还可能破坏原有的社会生态和社区网络。民生改善需要的是“绣花思维”,一针一线地绣出美好生活图景,而绝非“推土机思维”,大拆大建、寅吃卯粮。
二、金点子也要舍得“花重金”
这个“花重金”和前面说的意思不一样。周五,湖北高速公路新一轮差异化收费政策来了,武松高速仙洪段通行费五折,谷竹高速对货车优惠……表面看少收了一大笔过路费,实则是以局部让利激活区域经济。比如,优惠收费促进了跨市流动,带动了周末经济;货车司机直接因成本降低提高了收入;优化优惠路线,还避免了司机为省钱绕行导致的地方道路拥堵。这笔账,算的是整体效益、长远利益。


民生投入中的“省钱”与“花钱”并非对立关系。在直接关乎群众福祉的领域,应当慷慨投入;在可以优化整合的领域,则要精打细算。判断标准很简单:是解决了真实需求,还是仅仅满足了表面文章?是促进了社会公平,还是加剧了资源浪费?是实现了长远效益,还是仅仅收获了短期掌声?
三、金点子要盯着群众的“眉头”、感知群众的“心头”
几乎所有医院都有一个规矩:患者的检查报告,如果当天出不来,次日复诊就要重新挂号,但对患者来说既费钱又耗时,甚至可能挂不到号。襄阳中心医院推出“一次挂号管三天”,此举极大改善了患者体验,规范了就诊秩序。政策实施以来,已为12万多人次节省挂号费近百万元,实现了医患双赢。这说明:“金点子”就藏在群众的“眉头一皱”之间,它不追求“颠覆性”改革,而是以制度微调化解结构性矛盾;不追求表面政绩,而是以解开百姓“心头之结”为目的。

群众的“槽点”就是管理“盲点”,群众的“难点”就是服务“缺点”。说到底,“换位思考”,就是要换成群众的视角,从这些具体而微的“点”入手,瞄准大家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四两拨千斤”的巧劲推动民生事业的改革,这是现代治理能力的体现。
来 源:唱辽阔
总策划:岑 卓
总监制:何 伟
策 划:臧 志
监 制:吴博军
统 筹:徐 瑗、谢 珍
撰 稿:尹华正

融媒体平台建设服务
长江云 • 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

大数据舆情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