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为翼 岁月不老 襄阳谷城七旬翁十年传拳千余人
11月9日清晨,在襄阳市谷城县粉水广场上,77岁的党员、退休干部、太极老师陈天保正传授国家推广竞赛套路太极拳“白鹤亮翅”。他将每一招式都循着拳理和拳法细细拆解,只为让老年学员们精准领悟要义,达成身心合一的修习境界。


采访中,“热爱”是陈天保提及最多的词。正是这份热爱,让他与太极结下不解之缘,让他执掌县太极协会副会长之职26载,更让他在县老年大学的讲台上坚守11年,累计培育1200多名太极学员。自2015年3月应聘任教以来,细致实用的教学方法,已然成为他最鲜明的教学标识。


“你们现在的学习条件太好了。”每逢新学员加入,陈天保总会分享自己的学拳经历:“1996年我学太极时,没书没资料没老师,更没有音响设备,好不容易借到一本书,硬是一笔一画抄了一个多月。”说着,他举起手中厚厚的两大本手抄本信纸供同学们传阅——上面既有详尽的文字注解,更有一招一式的细致图解。直到后来师从专业太极拳老师,他才深谙每一招式的深层奥义,老师不仅倾囊传授技艺,更叮嘱他要以一生心血将这项文化遗产发扬光大。


“太极是健身运动中的极品,能感知自然、丈量人生。”陈天保常对学员们如是说。38岁时,他后背长了脂肪肉瘤,历经两年才恢复健康。为了拥有强健体魄,他与太极结下不解之缘。如今的他,耳聪目明、脸色红润、腰挺背直、容光焕发,正是太极滋养的最佳佐证。


太极拳教学说易做难。面对前学后忘的老年学员,陈天保的耐心经受着极大考验,但他始终不厌其烦,反复示范、手把手指导。家住盛康镇的77岁学员陈学武学习有困难,陈天保便将教学视频发到他手机里供其反复揣摩,还逐帧接收他的练习视频并挑错纠偏、单独辅导。在这样的坚持下,陈学武终有所成,由衷感慨:“陈老师的耐心太让人感动,再笨的人也能学会。”
陈天保教得尽心,学员们学得有劲。67岁的许巧玲初学太极时,假期会赴北京度假,为了不耽误学习,她主动将练习视频发给陈天保请教要点、查找不足,一场跨越千里的“云上教学”就此展开。四年过去,许巧玲已然成长为陈天保的得力助手,主动担任助教帮扶新学员,既点燃了大家的学习热情,也减轻了老师的负担,让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刚学太极时,我腿疼得厉害,好多动作都做不到位。”党员、退休干部学员路铮铮回忆道:“陈老师悉心指导我,就像低架动作,他见我吃力,便建议我改成高架。虽是细微改动,却让我学起来轻松不少,那份畏难情绪也烟消云散。舒心的教学环境,让我对太极从喜欢到热爱,再到不离不弃、难舍难分。”
2015年春天,陈天保的一节太极拳(剑)课,让有着52年党龄的马必书“一眼入迷”。“刚学24式‘起势’时,胳膊僵得像绑了沙袋,可跟着老师慢慢沉肩、转腰,心里反倒踏实了。”她当即决定专攻太极,此后课堂上紧盯老师的每一个细节,课后还拉着丈夫“较真”——两人常为“野马分鬃”的转腰角度、“白鹤亮翅”的抬手高度争得面红耳赤,最后总约定“以陈老师教的为准,以视频标准为尺”。

“我之所以执着于在太极班学拳,就是打心底喜爱陈老师的教学方法。”太极班临时党支部书记李艳丽感慨:“从没见陈老师跟任何学员红过脸、发过脾气,始终和颜悦色地教、耐心细致地讲,特别暖心。”

课内课外相结合,是陈天保教学的一大亮点。每天早上6:30,他都会准时带上音响设备,在粉水广场带领30多名学员晨练一个半小时。练拳间隙,他不忘随时讲解要点、纠正动作,还鼓励“师哥师姐”相互帮扶,师生间其乐融融。太极班共有三个班级130多名学员,居住较为分散,为方便大家晨练、提升教学效果,陈天保挑选班级尖子生,按居住情况“随弯就片”开设3个辅导站,由许巧玲、路铮铮、陆建军等担任站长带领练习,深受学员们的认可与喜爱。

近年来,县老年大学参与了39场次文艺展演,太极拳表演始终是舞台上的亮眼风景。太极班更多次代表学校征战省市赛场,斩获多项荣誉,让传统太极文化绽放光彩。
谈及未来教学,陈天保语气坚定:“只要身体允许,我要一直练下去、一直教下去!”“老有所爱、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这十六字在他身上得到了最生动的诠释。他笑着说:“只要心怀热爱,揣着一颗滚烫的心,岁月就永远不会老。”
通讯员:王轩玲
一审:邓植元
二审:翟竞
三审:张文涛

融媒体平台建设服务
长江云 • 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

大数据舆情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