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点面对面:科学布局、系统协同、央地共建 做大做强武汉区域科创中心
“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更大进展。”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北科技创新寄予的厚望。不负总书记所托,湖北把握优势、抢抓机遇,以央地共建武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为重要抓手,全力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来看中国科学院大学国家前沿科技融合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穆荣平带来的解读。

从策源到辐射
“一城一廊”承载武汉区域创新中心核心功能
记者:武汉区域科创中心是全国第二个、中部唯一的区域科创中心,以“一城一廊”为核心承载区(东湖科学城、光谷科创大走廊),赋予了其怎样的基础优势?
穆荣平:“一城一廊”的科学性在于构建了“创新策源-产业转化-辐射带动”的完整生态闭环,兼具核心承载力与系统联动性。东湖科学城的科学性首要体现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优势,已建成脉冲强磁场等重大设施并谋划新增布局,这些大设施能提供极端科研条件,推动学科交叉融合,衍生前沿交叉技术,为原始创新提供硬核支撑。其次,科学城拥有完善的研究体系优势,国家重点实验室、省实验室等平台密集,搭配武汉雄厚的高校资源,可实现人才培养与科研需求精准对接,将单一人才优势转化为“设施-实验室-人才”的合成优势,同时依托中科院在汉研究所的优化调整,进一步强化科研力量集聚效应。
光谷科创大走廊的科学性则聚焦于创新价值传导,其蓝图明确了核心科创能力向产业创新转化进而辐射周边的路径。通过串联武鄂黄黄等区域,打破地理壁垒,让科学城的技术成果能快速对接产业需求,形成“创新策源在科学城、产业落地在走廊、辐射带动在区域”的空间布局逻辑,既保障了创新的集中度,又拓展了产业的覆盖面,使“一城”的内生创新力与“一廊”的外部辐射力形成互补,构成科学高效的创新生态体系。

光谷高新大道 图源:中国光谷
记者:武汉区域科创中心将从抢占原始创新制高点、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优化科技创新空间布局、强化科技体制改革赋能4个方面加快推进建设。您如何评价解读,建设路径之间有何关联?
穆荣平:四大建设方向构成了“源头供给-价值转化-空间承载-制度保障”的系统性工程,相互支撑、缺一不可。原始创新策源是核心基础,依托东湖科学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聚焦未来产业爆点领域培育引领性技术,解决“创新从哪来”的问题,只有具备前沿技术储备,才能为后续融合发展提供源头活水。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是关键路径,武汉工科实力强、产业门类齐全,需将实验室技术系统集成为功能性产品和服务,通过市场认可实现资金回流与技术迭代,破解“创新变产业”的难题,而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合是核心抓手,要求科技领军企业发挥引领作用。优化科创空间布局是载体支撑,以“一城一廊”为核心,联动中部区域构建协作网络,让创新资源在合理空间内高效流动,既保障本地创新集聚,又实现区域辐射带动,为前两者提供空间保障。
体制改革赋能是制度保障,通过优化管理激发科研机构与企业活力,尤其是赋予高校、科研机构知识产权转移转化自主权,打通“创新成果商业化”的最后一公里,同时为前三者提供政策支持与机制保障。四者形成闭环:原始创新提供内容,产业融合实现价值,空间布局优化效率,体制改革破除障碍,共同推动武汉区域科创中心高质量建设。

航拍武汉东湖高新区图源:中国光谷
记者:武汉区域科创中心秉持“国家战略、央地共建”,中央政策支持与地方自主探索并进,可以构建起怎样的区域创新发展制度优势?
穆荣平:资金层面,中央财政保障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基础建设,地方财政补充投入以优化设施功能,同时通过政策引导激励企业围绕大设施建设前沿交叉研究平台,实现“国家建设施、地方强功能、企业促应用”的资金联动,最大化设施使用效益。
资源整合层面,中央统筹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如中科院研究所、国家实验室),地方联动本地高校、产业资源,推动科研机构布局与地方创新需求、产业发展相匹配,同时围绕大设施、科创走廊需求,构建系统性人才培养体系,实现国家资源与地方资源的精准对接,将分散的创新要素整合为协同优势。
依托央地协同优势,湖北能更高效地争取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紧扣“十五五”规划对创新的需求,培育拥有自主技术的未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既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又借助国家资源提升本地产业竞争力,同时肩负起中部崛起战略支点的历史使命,实现国家战略与地方发展的同频共振。
【专家简介】
穆荣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国家前沿科技融合创新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理事长,曾任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党委书记。长期从事科技政策、技术预见、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创新发展政策与规划研究,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和国家高端智库重大项目以及部委重要项目40余项,曾主持中国合肥科学城、合肥国家创新型城市、广州南沙科学城和湖北东湖科学城等区域发展规划研究编制。
总监制:岑卓
策 划:何伟
监 制:洪燕
编 审:徐瑗 向秀
记 者:尚大原 张龙
编 辑:徐珊珊

融媒体平台建设服务
长江云 • 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

大数据舆情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