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而行 向高而攀 | 支点人物——楼益栋:用北斗筑牢时空信息安全“尖刀”
“尖刀”工程的一项项技术突破,关键在人。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近一个“尖刀”工程项目团队,看看他们如何勇闯创新“无人区”,将手中的科技成果磨砺成为国之重器。
团队成员:星基和地基(增强定位)平滑地过渡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
武汉大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 楼益栋:两种模式要并行地去做一段时间,性能是接近的,再做一个切换。大家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都把它抠细了。
见到楼益栋教授时,他正和团队讨论“星地一体化全球实时厘米级北斗增强服务系统”在应用过程中的技术问题。这是这项“尖刀”成果转化应用的关键一步,在楼益栋看来,也是最难的一步。
武汉大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 楼益栋:落地应用成本、功耗这方面考虑得少,是要做一个平衡,这个是必须要去迈过的一道坎。
“星地一体化全球实时厘米级北斗增强服务系统”由武汉大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团队自主研发,定位精度达到了厘米级,彻底打破了美国GPS定位系统在高精度定位技术的主导地位。2022年,这一项目入选湖北省“尖刀”工程,实现应用是终极目标。然而,工作刚刚起步,就遇到了棘手的问题。
武汉大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教授 宋伟伟:接到这些项目、任务以后,就发现精度不是一个唯一的要求,在产业化实现过程当中,可靠性、定位的完整度,这个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
与此同时,时空信息数据关系国家安全,必须确保自主可控。这就意味着,研发过程中使用的国外高性能硬件,需要进行国产替代,对算力、算法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整整半年,楼益栋和团队不断尝试各种解决方案,一次次推翻,一次次迭代,楼益栋始终是那个给大家鼓劲的人。
武汉大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 楼益栋:通过这个“尖刀”(工程)项目,我们也是深刻地认识到或说对这个认识更加地强烈了,就是我们的科研要能落地,能跟我们的实际应用去做结合。失败也不要紧,我们勇于去探索,坚持下去肯定能实现我们的目标。
经过不懈努力,团队研制出“北斗多源融合定位终端”,可以实现在城市复杂场景下室内外分米级高精度定位。但实际应用效果如何?需要在真实应用场景中检验。今年7月,团队和东风展开合作,在这款无人巴士上开展测试,10人专班24小时三班倒,不间断收集和分析数据。
东风工程师:以后应用到一些小车,这个可能还需要优化一下。
武汉大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教授 宋伟伟:下一代的设备只有这么大的三分之一。
武汉大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教授 宋伟伟:误差不能超过两个分米,超过我们就一定要去查找为什么,确保下一次不会再出现这样子的问题。
如今,“星地一体化全球实时厘米级北斗增强服务系统”稳定运行,“北斗多源融合定位终端”也正在智能驾驶、无人机等领域推广应用。大屏上闪耀的3600多个绿色光点,是遍布全球的增强观测站,它们和遨游太空的卫星一起,用信息数据守护着人们的生活。
武汉大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 楼益栋:我们湖北科技工作者,不仅要仰望星空关注最前沿的科学问题,更要脚踏实地锻造出一把把能切开产业发展枷锁、筑牢国家安全基石的利刃。
(长江云新闻记者 汪佳睿 唐清辉)

融媒体平台建设服务
长江云 • 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

大数据舆情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