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旁看艺术展,沉湖国际小镇全球首次公开亮相
11月8日,作为本届双年展的分会场,沉湖国际小镇首次面向全球公开亮相。这里将举办两大展览,分别是国际湿地城市设计展、“在水一方”沉湖小镇国际大师邀请展;还有“湿意栖居・绿创江城”生态专题设计学术交流、国际湿地城市治理讲坛两场高规格论坛。
以“生态泽江城 绿色享未来”为核心,将国际湿地生态魅力与设计创新深度融合,沉湖国际小镇分会场也成了整场展会最具沉浸感的设计艺术展品,生动诠释了“创意无界 融合共享”的双年展主题。
在湿地里读懂设计与城市共生

沉湖国际小镇分会场外,长江日报记者看到,1.7万平方米的“折纸飞鸟”形建筑矗立于水畔,灵动感十足。沉湖国际小镇是武汉以沉湖湿地为试点,探索“生态+设计”融合发展的核心载体,更是全球首个将国际湿地保护与设计创新实践深度绑定的展会空间。

沉湖国际小镇的展陈秉持“最小干预、最成自然”的理念,在不干扰生态的前提下,打造了会议中心、展创艺术空间等核心载体,由隈研吾、华黎等国际大师联袂设计。会议中心的空中连廊既有保障功能,又为鸟类预留迁徙通道;屋顶“生态滤网”实现雨水循环,还能成为候鸟临时驿站。

记者了解到,作为国际重要湿地,沉湖拥有“闲闲鸥鸟,潋潋水光”的生态本底,也是全球首个人口超千万“国际湿地城市”中唯一的国际重要湿地。将分会场设于此,既是对武汉“国际湿地城市”生态底色的彰显,更是让设计界专家和公众在真实场景中,见证生态资源如何通过设计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践行“办好一次展、搞活一片区”的可持续理念。
场馆内,两大展览同步开展,让观众沉浸式感受设计之美与生态之韵。

国际湿地城市设计展以“湿地花城”“长江绿廊”“花满江城”为脉络,通过规划图纸、实景照片和模型,展现武汉从湿地修复到城市绿道建设的全链条实践。比如:通过沉湖湿地的“近自然工法”修复成果,能够直观了解沉湖如何利用水安全+生态治理+湿地公园+产业+文化,构建湿地科普、飞鸟经济等产业链;百里长江岸线的功能重塑案例展现了长江岸线的华丽蝶变;东湖绿道三期“书香漫道”等案例,让人们看到“公园城市”不再是概念。

“在水一方”沉湖小镇国际大师邀请展则会聚了25位(组)跨代际建筑师。参展人既有世界闻名的国际建筑大师,还有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省级大师,以及才华横溢的中青年建筑师。每位参展人都有专属展舱,侧方的4.8米高吊旗上,肖像、设计格言与亲笔手稿相映成趣。比如崔愷院士“创新绿色建筑营造诗意栖居”的理念,搭配泰顺文化中心模型。隈研吾 “探索建筑与自然新关系”的思考,对应着丹麦安徒生童话之家美术馆模型。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带来著作,汤姆・梅恩展示“世界水岸 万物共和”方案模型,一场跨代际的“自然与设计对话”在此展开。

两场高规格论坛,湿地边共话绿色发展
依托沉湖的生态实景,两场高规格论坛聚焦生态设计与湿地治理,让专业探讨有了鲜活的实践样本。“湿意栖居・绿创江城”生态专题设计学术交流上,三位专家从不同维度分享见解。

华中科技大学李保峰教授以《以生态材料创造当代中国建筑》为题,提出“低碳、诚实、排他、建造”的理念,强调木材的生态优势,他表示“好的生态材料应用,能让建筑与自然共生”;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王忠杰则从流域视角出发,分享了生态修复的路径和方法;武汉市设计咨询集团常务副总经理黄宁分享“武汉实践”,以江夏灵山矿山从灰天泥地到蓝天绿地、府河“梧桐雨”片区430公顷生态缓冲空间建设为例,说明生态修复以问题为导向,兼顾生态效益与民生需求。

国际湿地城市治理讲坛汇聚中外声音。联合国人居署亚太区域办事处多国项目办主任斯里尼瓦萨・波普里提出:“韧性社区与遗产保护相辅相成”;葡萄牙埃武拉大学教授安娜・门德斯交流了欧洲合作项目推动城市自然解决方案的实践;中国湿地保护协会副会长程良以武汉为例,介绍国际湿地城市的“中国方案”。
论坛圆桌讨论中,联合国人居署高级顾问唐华德、哥本哈根大学教授贝蒂娜・拉姆、巴拿马环境部林业司官员维罗妮卡・冈萨雷斯等中外专家齐聚一堂展开交流。

据悉,国际湿地城市设计展将免费对外开放至11月13日。“在水一方”沉湖国际小镇大师邀请展将持续到2026年2月9日。市民游客可走进这片湿地与设计共生的空间,看大师作品,亲身感受武汉“设计之都”的创新活力与“国际湿地城市”的生态魅力。
(来源 长江日报 记者 汪文汉 通讯员 苏守明 供图 通讯员 苏守明)

融媒体平台建设服务
长江云 • 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

大数据舆情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