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从“京剧源头”到“文旅高地” ——罗田“央地共建”激活国粹传承与县域发展新动能

云上黄冈  2025-11-09 20:05:32
分享到:

  远与近,距离不一样,但京剧艺术的魅力却一样直达人心。

11月5日上午九时许,京剧名家凌珂即兴来了一小段京剧唱腔,与他同坐一辆车的罗田县吴楚雄风大酒店总经理晏扬帆直呼“声音真有穿透力,近距离听京剧好过瘾”。

11月3日,在天堂寨海拔1080米的玻璃栈道上,凌珂献唱余派经典选段响彻山谷,让国粹之美与山水雄奇交融共生。

深秋的大别山层林尽染,罗田县鸠兹古邑文旅休闲街区内,余三胜铜像静静矗立,三胜剧场的京胡声穿越街巷。

从2023年7月国家京剧院与罗田县签约共建京剧余派艺术传承基地,到2025年11月“纪念余叔岩诞辰135周年暨京剧‘三余’学术研讨会”落幕,这场持续两年多的“央地共建”让这座山区小县成为京剧界瞩目的焦点。全国京剧创作座谈会、“余三胜杯”中国京剧票友大会等高端活动接连落地,学术研讨与惠民演出交相辉映,罗田用文化力量奏响了传统传承与县域发展的“二重奏”。



根脉所系:京剧“寻根”为何定格罗田

“来到京剧鼻祖余三胜的家乡罗田,是一次‘寻根’之旅、‘朝圣’之旅。”国家京剧院院长王勇的感慨,道出了全国性京剧活动青睐罗田的核心密码。这座地处大别山腹地的县城,藏着国粹京剧的文化基因。

罗田是京剧“三余”世家的桑梓地,余三胜、余紫云、余叔岩祖孙三代用百年光阴书写了京剧发展史的重要篇章。清代中叶,余三胜从九资河七娘山村走出,携汉调入京城,在徽汉合流的关键时期,将汉调语音与京、徽语音相融,创造“反二簧”唱腔,为京剧奠定音韵基础,成为“京剧老生三杰”之一。其孙余叔岩承家学、创新声,以“云遮月”之韵将老生艺术推向巅峰,创立的余派艺术成为后世标杆。

《罗田县志》明确记载的史料、余氏宗祠的青砖黛瓦、修葺一新的祖墓,以及散落民间的传说,共同构成了京剧起源的“罗田佐证”。

这份深厚底蕴,让罗田成为京剧界不可替代的文化地标。2023年以来,罗田以史料为据完成余三胜籍贯正名,成立余三胜京剧艺术研究会,系统收集史料、老照片等珍贵资料,为京剧溯源提供了扎实支撑。国家京剧院考察发现,罗田东腔戏的哦呵腔、畈腔等山野唱腔,与京剧声腔存在明显渊源,更印证了这里作为京剧文化源头的价值。

在文化传承发展的时代命题下,罗田的根脉优势愈发凸显。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京剧“从田野中来,到田野中去”的传承规律,与罗田兼具源头基因和基层土壤的特质高度契合。从“京剧的守正与创新”学术研讨会到全国京剧创作座谈会,罗田为京剧界提供了回望历史、共谋发展的天然平台,这正是高端活动接连落地的核心原因。

如今,京剧文化已成为罗田最鲜明的城市名片,从“京剧重要发源地”到“全国戏码头”,“京剧研学游”“票友寻根游”成为新热点,九资河镇圣人堂村依托京剧IP年接待游客12万人次,村民户均增收2万元。余三胜纪念馆、三胜剧场等文化载体与天堂寨、燕儿谷等自然景观形成互补,让“白天看景、晚上看戏”成为罗田旅游新标配。

共振共鸣:山区小县如何奏响“二重奏”

“既能在学术会上与名家论道,又能在田间地头听戏赏曲,罗田把京剧的‘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捏合得恰到好处。”戏曲学者郑传寅的评价,点出了罗田京剧文化发展的鲜明特色。

罗田县以“央地共建”为纽带,让专业传承与群众普及形成同频共振的“二重奏”。

顶层设计的精准发力筑牢了合作根基。2023年7月签约后,罗田与国家京剧院迅速搭建“四大基地”支撑体系:国家京剧院创作基地、中国京剧杂志社研究基地、黄冈京剧考级点相继揭牌,罗田县余三胜京剧团同步成立,形成“创作+研究+考级+演出”的完整链条。国家京剧院捐赠的76件戏曲道具在余三胜纪念馆展出,为传承提供了实物载体;“湖北京剧三余艺术研究会”的注册成立,更让学术研究有了长效平台。

罗田县文旅局局长王雅萍介绍,专业引领与群众参与实现双向赋能。一方面,高端活动接连不断:2024年首届“余三胜杯”中国京剧票友大会吸引海内外爱好者参与,2025年“三余”学术研讨会聚焦史料挖掘与守正创新,谭孝曾等名家轮番登场,让罗田成为京剧艺术交流的高地。另一方面,普及活动扎根基层:凌珂等艺术家走进九资河镇中心小学,手把手传授身段唱腔;国家京剧院“艺术为民小分队”深入三胜茶楼、燕儿谷等场所演出,让京腔雅韵浸润乡土。“名家工作室+校园传承+票友交流”的模式,让京剧在罗田拥有了广泛群众基础。

这种“二重奏”的背后,是一场“双向奔赴”,更是罗田对文化建设的长期投入。

自2012年起,罗田将“京剧三余”文化作为强县工程,先后建成三胜广场、三胜剧场、余三胜纪念馆等载体,打造鸠兹古邑文旅休闲街区等活态空间。剧目创作上,沉浸式音乐剧《不识·余三胜》运用360度环绕舞台与科技舞美,将京剧唱腔、脸谱等元素融入现代叙事,既降低了观剧门槛,又彰显艺术内核,成为鸠兹古邑常态化演出的“爆款”剧目。县旅投公司还创排《情恋大别山》等剧目,用沉浸式演出让传统艺术贴近群众,为“二重奏”提供了坚实保障。

文旅共生:文化活动如何激活发展动能

“今年五一假期鸠兹古邑日均接待游客超1万人次,京剧主题线路预订量同比增长3倍。”罗田县文旅局的数据,印证了文化活动对县域发展的强劲拉动。以京剧为媒,罗田正实现从“山岳旅游”到“文化度假”的转型,让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

文旅融合催生产品升级。罗田将京剧元素全面融入旅游场景:余三胜纪念馆成为必访地标,360度环绕剧场的《不识·余三胜》演出场场爆满,《梦回鸠兹》实景演出让夜游经济焕发活力。在此基础上,当地精心设计“京剧溯源研学游”“余派艺术体验游”等特色线路,串联余氏故居、七娘山祖墓、三胜茶楼等点位,形成“听戏、看戏、寻戏”的完整体验链。凌珂在天堂寨玻璃栈道演绎的余派选段,更让自然景观与国粹艺术深度融合,成为网红打卡场景。

产业联动带动全域发展。京剧文化的升温直接激活了餐饮、住宿等关联产业,罗田吊锅、民宿等特色产品借势升级,九资河镇民宿预订率较2023年增长120%。文旅融合更推动了乡村振兴,燕儿谷、柿里牧歌等乡村景点通过京剧演出引流,带动农产品销售和村民增收。据统计,2024年罗田文旅综合收入同比增长28%,京剧文化对经济的贡献率显著提升。

文化活动的流量红利持续向农业、民宿等领域渗透,借助票友大会等赛事影响力,罗田板栗深加工企业开发12款新品,一季度出口量大幅增长;锦秀林牧合作社的牛羊肉产品因文化赛事营销,每公斤售价提升10%。民宿产业更是直接受益,2025年“余三胜杯”活动期间,全县民宿预订量增长210%,“周末到罗田”成为武汉都市圈游客新选择。2024年,全县15家规上文旅服务及相关产业企业营收达3.12亿元,文旅招商签约额实现历史性突破,彰显强大带动效应。

品牌效应助力长远发展。随着“余三胜杯”等活动的持续举办,罗田“京剧艺术旅游目的地”的品牌形象日益清晰。按照规划,双方将继续深化合作:共同创排余三胜题材京剧剧目,在中小学开设京剧课程,设立余派艺术传承基金,推动第二届票友大会向国际延伸。这些举措将进一步擦亮罗田文化名片,实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良性循环。

大别山下,京腔永续;鸠兹古镇,文脉流长。罗田的实践证明,县域文化发展只要找准根脉、搭好平台、做好融合,就能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机,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从“京剧源头”到“文旅高地”,这座山区小县正用文化力量书写着县域振兴的新篇章。

来源:黄冈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 邹德祥 通讯员 陈钦 潘纨希 郑颖


责任编辑 徐珊珊
分享到: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