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评论·本周:换位思考 民生“槽点”变“亮点”
前三季度,湖北2025年十大民生项目平均完成进度达到83.6%,各地各部门正朝着硬账硬结的方向继续冲刺。全力办好民生实事,说到底,就是“换位思考”,读懂群众的“槽点”,因为“槽点”当中,往往就藏着解决问题的“关键点”。
先说说最近被网友们疯狂点赞的一趟“绿皮车”——这趟车往返汉口站、武昌站两大火车站之间,行程21分钟,票价只要2块钱,将原本至少四五十分钟的跨江通勤时间缩短一半,这让不少吐槽“堵车”的上班族叫好。
湖北网友杨娟说:既为人民做实事儿,又不浪费资源,为铁路局点赞!
四川网友“厘米6666”说:大武汉,1.5元坐轮渡,2块钱坐火车,太亲民了!
广东网友阿鹏说:游览观光便捷通勤挺好的,如果能更加整洁卫生无异味就更好了!下面另一个网友回复他:相信他们,一定能!
连IP地址在新西兰的网友都说:把为人民服务做到实处,点赞!
其实,这条线路并没有什么高投入,而是巧妙利用既有铁路资源,通过高效调动运力,精准打通了武汉跨江通勤的交通“堵点”,投入不大,效果挺好!您瞧,盯着群众的“眉头”想点子,破堵点,就是能得到群众的点赞。
还有一个例子。很多医院都有一个规矩:患者的检查报告如果当天出不来,次日复诊就要重新挂号,但对患者来说既费钱又耗时,甚至可能挂不到号。武汉、孝感、荆门、襄阳等地推出了“一次挂号管三天”,此举极大改善了患者体验,规范了就诊秩序。效果看得见,比如襄阳市中心医院已为12万多人次节省挂号费近百万元,实现了医患双赢。
从这两个近期挺受网友关注的事情中,我们不难看到:解决民生难题,就是要看得到群众的“眉头一皱”。破解根深蒂固的问题,不一定都要追求“颠覆性”改革,可能是在存量资源中做一道“重组题”,也可能是以制度“微改革”化解结构性矛盾,寻一条“最优路径”。
群众的“槽点”就是管理“盲点”,群众的“难点”就是服务“缺点”,说到底,还是一个“换位思考”的问题,要换成群众的视角,从这些具体而微的“点”入手,瞄准大家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四两拨千斤”的巧劲推动民生事业的改革。
(长江云新闻记者 常江)

融媒体平台建设服务
长江云 • 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

大数据舆情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