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调研 | 科技“红娘”养成记(下)
湖北技术合同成交额连续四年突破千亿元,这背后离不开技术经理人在实验室与市场间搭建的“转化之桥”。湖北如何通过系统培养和职称评价双向发力,让“科技红娘”干得好、走得远呢?来看记者一线调研。
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中部中心)内,一场成果转化实战小班课正火热开展。中国科学院导师结合自身经历,分享技术转化全链条的实战逻辑与需求挖掘技巧。
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研究员 王勇:做一个职业经理人,可能一定要从成果转化的全链条来系统思考,对接要挖掘各自需求的点。
作为国家首批培养基地,这里以“翻译官、架构师”等五种能力为培养目标,今年推出了160多门覆盖专利布局、科技法规的实操课程,精准切中一线转化工作中的难点痛点,吸引1200多人报名,较去年翻倍,不少技术经理人主动“回炉”。
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中部中心)负责人 盛建新:汇集了业界知名的教授专家100多位,真正地让技术经理人融入到产业发展的一线。
湖北省先进纤维材料创新平台副总经理 郭彩霞:像线下会涉及到商务谈判、市场分析,在线上也有一整套的这种课程体系,为我们技术经理人打造了一个终身学习的平台。
截至目前,湖北持证技术经理人已突破4000人,累计促成超100亿技术交易。而职业发展通道,也成为湖北技术经理人最关切的问题。为此,湖北今年首创技术转移专业职称评审,打破论文奖项限制,将技术转移合同额作为核心评价依据。中国农科院油料所高级技术经理人张向向,过去六年因缺乏专属职称而发展受限,如今迎来了专属职称晋升通道。
中国农科院油料所高级技术经理人 张向向:有了一个归属感,你是国家认可的有这种职称的新职业,现在会有一种长期主义的规划,社会地位、价值感、薪酬待遇未来都会有很大的变化,你做这个事情你是有冲劲的、有目标的。
从高校专技岗突破到全省培养体系搭建,再到职称评审改革,湖北已构建技术经理人培育全链条生态。到2027年,湖北计划累计培养技术经理人2万名以上,助力更多实验室成果跨越“死亡之谷”。
湖北省科学技术厅人事处处长 黄旭林:突出能力、质量、实效和贡献等人才评价指标,让更多真正想转化、能转化、会转化的技术经理人脱颖而出。
(长江云新闻记者 祝如月 谭思为)

融媒体平台建设服务
长江云 • 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

大数据舆情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