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汇聚全球创意智慧 共话设计未来发展 第八届武汉设计双年展多场平行会议圆满举行

长江云新闻  2025-11-09 19:09:19
分享到:

11月7日至9日,第八届武汉设计双年展期间,有多场平行会议在武汉全城多个地点举行。来自设计相关领域的国内外专家学者、行业代表们,围绕多个主题,分享成功经验,探讨设计未来发展趋势。

智汇江城,擘画未来

“AI+城市空间与未来”高端对话召开

11月7日,作为第八届武汉设计双年展开幕活动的重要环节,2025“AI+城市空间与未来”高端对话在“四维空间”隆重举行。

会议选址于原日本三井洋行职工住宅改造焕新的“四维空间”,传统建筑与未来议题在此交汇,呼应了在传承中创新、在融合中发展的会议理念。中国城市规划协会秘书长谢盈盈、武汉市科协副主席袁艳斌及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局长吴俊勤出席本次活动并致辞。吴俊勤局长指出,武汉肩负着习近平总书记赋予的“努力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的重大使命,而技术创新是答好这一时代考题的关键钥匙。眼下,AI与城市空间的融合发展正当其时,本次高端对话正是武汉响应国家号召、拥抱技术变革、抢占未来城市发展先机的重要实践。

主旨报告环节由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公共政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焦永利教授主持。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志强,WCCO国际联盟组织成员、浙江省政府特约研究员张建庭,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沈振江,俄罗斯建筑与建设科学院外籍院士韩林飞,加拿大女王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学院荣誉院长梁鹤年(线上),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副主任于志刚,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杨滔,武汉市测绘研究院主任李海亭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分别作主题报告,围绕 AI 如何改变城市空间形态、提升生活品质、升级产业结构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讨论,现场思维观点碰撞,精彩纷呈。

共探城市可持续发展新路径

亚太宜居城市国际研讨会成功举办

2025年11月8日上午,第八届武汉设计双年展平行会议——亚太宜居城市国际研讨会在武汉市规划院(武汉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院)(以下简称“武汉市规划研究院”)举行。

本次研讨会由武汉市规划研究院与联合国人居署联合主办,来自中国、柬埔寨、斯里兰卡、叙利亚、印度尼西亚等亚太地区多国的联合国人居署官员、国内外行业领袖和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宜居城市治理的前沿问题与实践经验,旨在为亚太地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凝聚共识、提供思路。

现场,联合国人居署中国办公室资深顾问张振山和武汉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祝莹分别发表致辞。报告交流环节中,四位专家分别围绕“亚太宜居城市治理的实践与区域共识”主题展开深入分享。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刘佳燕教授详细介绍了中国在社区更新方面的成功经验,强调了“以人为本、多方参与”的重要性。武汉市规划研究院胡冬冬所长则聚焦柬埔寨西哈努克省非正规住区治理,分享了中国与国际组织合作的实践成果。法国夏邦杰建筑事务所合伙人潘明丁先生通过中法实践全尺度对比,展示了复杂城市更新和零负碳建筑的前沿理念与实践案例,为与会者带来了新的启发。联合国人居署斯里兰卡办公室高级顾问拉克斯曼·佩雷拉先生从亚洲视角剖析了发展中国家非正规住区与住房供给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治理建议。

圆桌研讨环节中,与会专家从城市发展的历史路径、当前挑战与创新对策,以及亚太地区宜居城市建设的共识与方向等三个核心议题入手,分享了各自国家和地区的实践经验与思考。专家们一致认为,亚太地区各国虽在社会经济基础和环境资源压力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在宜居城市建设方面有着共同的目标与追求。通过加强区域合作与经验交流,亚太地区有望形成具有特色的宜居城市治理模式,为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聚焦历史保护与设计创新

“城市之美,城市之魂”昙华林论坛举行

11月8日上午,第八届武汉设计双年展平行会议“设计之美,城市之魂”昙华林论坛在武昌昙华剧场启幕。现场,行业专家与相关机构代表们齐聚由夏斗寅公馆修缮而成的“人民客厅”,共同探讨历史保护与设计创新之道。

论坛现场,市自然资源保护利用中心带来了舞台剧《昙华林规划记》。演员们通过生动演绎,重现了规划团队深入倾听民声、细致梳理文脉的规划实践过程,诠释了“有温度的文脉接力”的理念,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规划背后的温度与情怀。

随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总规划师朱子瑜、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原副总经理肖伟、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教授何依、湖北美术学院创新学院副院长詹旭军4位特邀专家依次发表了主旨报告。

学术对话环节由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主持,专家们围绕如何在城市更新中平衡“历史文化保护”与“现代化需求”,以及如何通过创新的设计思路与策略提升城市空间的功能性与人文价值等核心话题,展开深入交流,大家各抒己见,为保护与开发的平衡路径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实践思路。

“筑”绿而行 “碳”索未来

11月8日下午,以“‘筑’绿而行 ‘碳’索未来”为主题的平行会议在平和打包厂旧址举行。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领导出席并致辞。

在主旨演讲环节,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科首席教授吴少鹏以《新型绿色低碳、功能型混凝土材料的制备与工程应用》为题,分享在绿色建筑材料方面的研究成果。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李霆以《走向绿色智能建造——转换新动能·重构新范式·开辟新曲线》为题,介绍绿色智能建造的新范式。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盛晖以《绿色大型公共建筑设计创新与实践》为题,分享在公共建筑的设计中对绿色低碳方面的探索与经验。

关于地图的深度对话

“智绘有形 图象万千”测绘地理信息论坛举行

11月9日上午,“智绘有形 图象万千”测绘地理信息论坛在沙湖公园C区举行。这是一场关于地图的深度对话,一次城市规划、生态保护与公众参与的思想碰撞。

现场,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杜清运以《全媒体时代数字地图理论创新与技术实践》为题发表主旨演讲、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教授何依以《武汉:城市文本与当代阅读》为题作主旨演讲。

同时,现场还重磅发布了《武汉绿色图迹》地图集,以武汉生态资源和绿色发展为主题,用地图语言讲述武汉的生态故事,以精准测绘记录城市的绿色变迁。

在随后的智图沙龙环节,专家学者、规划师、艺术家跨界对话,以“地图与城市共生长”为题,围绕地图与文化、科技、艺术的融合创新,展开深度讨论,激发创意灵感,推动城市规划、生态保护与公众参与的深度融合。

(长江云新闻记者 李悦 通讯员 李玉华)

责任编辑 徐珊珊
分享到: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