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为媒,体育经济赋能湖北新发展——枣阳以赛事融合激发县域消费活力

近日,在灯火璀璨的枣阳市新体育中心内,数千名观众的呐喊声此起彼伏,2025湖北省全国百强县篮球联赛正在枣阳火热开打;赛场外,非遗集市人头攒动,特色美食供不应求,酒店入住率高位运行。这正是枣阳通过篮球赛事激发城市活力的生动场景。

近年来,湖北省以体育赛事为纽带,推动文体旅深度融合,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枣阳作为大别山革命老区唯一的百强县、南襄盆地唯一的百强县、湖北8个百强当中唯一不在长江沿线的百强县,抓住此次全省全国百强县篮球联赛的东风,依托省级平台资源,以体育为媒介,以赛事为载体,推动城市能级不断提升。
赛事引爆:篮球为媒激活消费新引擎

一场篮球赛的能量有多大?枣阳用数据给出了答案。在篮球联赛举办期间,枣阳重点监测餐饮和零售企业营业额同比增长超10%,体育中心周边商圈客流翻倍,当地特色产品线上订单量环比增长30%。

体育赛事衍生的“刘秀打篮球”冰箱贴、枣阳专属篮球水杯等文创产品成为球迷必备品,将运动记忆与汉文化底蕴深度绑定。本土体育用品店借势推出观赛装备促销,篮球服、运动鞋等销量较平日增长三成以上。

枣阳创新推出的“观赛消费地图”,让持票观众可在重点商业体享受餐饮满减、零售折扣等优惠,叠加景区门票减免、酒店住宿特惠等文旅福利。这种“体育+文旅+消费”的融合模式,有效打破了单一赛事的时空限制,将赛事流量转化为持续的经济增量。
设施筑基:现代化场馆构建“赛事+”新载体

硬件设施是体育与文旅融合发展的基础支撑。枣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体育事业发展,持续加大体育基础设施投入。近年来,枣阳全力推进“七馆合一”项目建设,新建总建筑面积达11019.81平方米的全民健身运动中心,集成文化馆、图书馆、档案馆、科技馆等七大功能,其中体育中心涵盖游泳馆、健身步道等现代化设施,显著提升了城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成为枣阳新地标,同时大力推进全民健身路径工程与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成14个镇级体育运动健身中心、40个村级文体广场,实现全市558个村(社区)体育设施100%覆盖,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3.18平方米,“15分钟健身圈”基本成型。这些高标准、全覆盖的体育设施,为承接省级乃至国家级赛事提供了坚实基础,也为“赛事+”模式拓展了更多可能。
文化铸魂:擦亮“帝乡文化”流动名片

体育赛事不仅是竞技的舞台,更是文化展示的窗口。枣阳巧妙将“刘秀故里,中国桃乡”等地域文化元素融入赛事设计,通过赛场内外一系列精心策划的文化活动,让帝乡文化“活”起来、“动”起来。

每场赛事期间,都会设置“帝乡非遗集市”展示枣阳葫芦、枣阳粗布、鹿头黄酒、琚湾酸浆面等非遗项目。枣阳汉城、白水寺、唐梓山、白竹园寺等景区也持续开展非遗棕编体验、美食品鉴和旅游商品展销等活动。这种深度植入地方文化基因的赛事运营模式,正是对省委“大力实施文化创新战略,整体提升支点的文化影响力”部署的生动实践。
长远谋篇:体育文旅融合助力区域能级提升
枣阳的实践,是湖北省“实施区域联动战略,整体提升支点的区域协同力”的微观缩影。作为襄阳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枣阳通过体育赛事搭建区域交流平台,强化与武汉、襄阳两大都市圈的联动,推动“襄十随神”城市群协同发展。枣阳以赛事为媒,积极探索“体育+文旅”发展模式,不仅带动了短期消费增长,更提升了城市知名度和软实力,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通过持续举办高规格赛事,枣阳正朝着“把文化旅游业培养成支柱产业”的目标稳步迈进,努力将“赛事流量”转化为“产业增量”,为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贡献枣阳力量。

在未来,枣阳将继续依托省级赛事平台,深化“体育+”融合发展模式,拓展“赛事+文旅+产业+消费”链条,让篮球的激情持续点燃帝乡的热土,让体育的力量持续助推县域经济的腾飞。

融媒体平台建设服务
长江云 • 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

大数据舆情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