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美学玩出新花样,武汉美术馆带你发现“水墨+”的无限可能
11月7日上午,武汉美术馆(汉口馆)举行了一场特别的策展人导览活动。青年策展人荆菲带领媒体与公众,走进正在热展的《水墨文章——武汉美术馆藏当代水墨研究展》,现场解读那些“脑洞大开”的当代水墨作品如何在传承中创新。同日,《“水墨+”的可能性:当代水墨的多元与拓展》学术座谈会也同步举行。
这场入选了文旅部“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的大展,汇集近百件佳作,其中70余件为武汉美术馆的“压箱底”馆藏。展览分为“生生不息”“多元实验”“绵延开放”三大单元,清晰地勾勒出一条“水墨进化论”的时间线,更向学界和公众展示武汉美术馆十余年来对“水墨将来是什么样”的持续思考。

跟随策展人荆菲走进二楼展厅,传统的“水墨画”概念几乎瞬间被颠覆。策展团队通过藏品不断发问:水墨,一定要用“画”的吗?艺术家梁铨用宣纸、茶渍和墨进行拼贴,构成《无题》的悠远禅意。艺术家张羽则干脆放弃毛笔,用手指蘸上颜料,在宣纸上反复盖章。


水墨,只能依托“纸本”吗?
它可以是摄影——曾翰在《真山水·笔法记考》中,追寻宋代大师足迹,却在底片上创作出暗黑清冷的“白夜”之景。
它可以是影像——袁晓舫的《千里江山》将武汉的沿江实景与古画的山形水势相呼应,城市高楼成了新的“千里江山”。
它甚至可以是行为艺术——花俊在《不生不灭 不增不减》中,用透明胶液书写,再抛掷灰烬显影,燃烧的余烬化为新的“墨迹”。
水墨,只能是“人”的创作吗?蔡新元的《A山I水》让AI深度学习千年笔法后,绘制出了它自己的《高山流水遇知音》。李邦耀的《山水谱》则将山水画解构成上百个磁力贴,邀请观众共同“再创作”。

“这次馆藏精品展,是我们阶段性的成果展示。”武汉美术馆馆长陈勇劲介绍,“水墨文章”一直是他们坚定执行的一个学术品牌。“从2008年武汉美术馆汉口馆落成,老一代的团队就已经对中国当代水墨进行了跟踪。每一次的年度展览都有一个单独的主题来定位展览的内容和方向。”陈勇劲表示,武汉美术馆的收藏脉络很清晰:“就是要不断收藏那些有实验性的、有创新性的这样的作品。”并希望通过藏品与研究,让公众从时间和内容上,深度了解中国当代社会的发展。

“它向我们证实了中华文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首届“水墨文章”策展人、著名艺术理论家皮道坚评价道,这场展览展示了中国当代水墨的发展线索,“我们的水墨艺术源远流长,有着非常光辉的未来。”
据了解,展览将持续至11月29日,免费向公众开放。
(长江云新闻记者 刘炜 通讯员 李霞)

融媒体平台建设服务
长江云 • 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

大数据舆情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