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新城市 大蝶变——非凡“十四五”书写“人民城市”幸福答卷

“十四五”期间,襄阳以“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为理念,统筹新城区、古城区、旧城区“三区”协同发展,用更新之笔、基建之锤,雕琢出人居焕新、能级跃升、日新月异的现代化城市图景。
如今,一座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城池正崛起于汉江之滨。


▲襄阳市汉江国家湿地公园绿意盎然,城园相融、蓝绿交织

▲夜幕下的东津新区灯火璀璨,高楼林立,尽显现代都市的活力与魅力(资料图)
东津腾飞,城市蝶变。东津新区作为全省第一个城市新区,是襄阳开启城市建设新征程、塑造“一心四城”城市新格局的重要一环。
锚定“汉江新都会、襄阳新中心”目标,东津新区聚力攻坚,城市面貌更新加快,产业项目推陈出新,功能配套持续升级。国家级经开区排名从全国第192位跃升至第57位,常住人口增至22.7万且连续十年保持正增长,多项民生指标位居全市前列。
如今,东津新区高楼林立、路网纵横、大桥飞架、场馆巍然,已成为襄阳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也是推动城市从Ⅱ型迈向Ⅰ型大城市的关键一环。
一手抓新区建设,一手抓旧城更新。市委、市政府围绕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延续城市根脉魂、彰显山水城洲特色,以“三区”协同发展为抓手,一体推进古城疏解、旧城更新与新城建设,实现资源均衡分布、功能优势互补。
有序推动市委党校、市住房公积金中心、市中心医院部分科室外迁,同时推动市第七中学、荆州街小学(一期)、市第一实验小学等优质教育资源外迁,有效疏解古城非核心功能,为古城保护更新、服务优化及环境提升腾挪空间。
今年9月,襄阳市与中建三局集团、湖北文旅集团举行签约仪式,共同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对襄阳古城开展整体策划、全域打造。
当前,襄阳古城焕新项目已陆续开工。该项目围绕“山水城封面大秀”“城池环古今画卷”两大主题,优化古城风貌、更新片区功能,系统推进古城保护与文旅融合工作,致力于将其打造成世界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襄阳成为全省第二个同时拥有快速完整内外环线的地级市(资料图)
交通是城市的血脉,引领着城市发展。“这个三层互通立交桥太壮观了,开车行驶在上面,恍惚间竟有一种置身现代化大都市的感觉。”一位外地游客的赞叹,印证了襄阳交通的蝶变。
2024年4月,环线提速改造工程全面建成通车,这标志着襄阳迈入“双环”快速化时代。该工程设有17处立交节点、29条匝道,全程无红绿灯,能让中心城区任意一点实现10分钟上快速路、15分钟上高速、30分钟抵达机场或高铁站的便捷出行。
城市快速路是支撑襄阳打造中西部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强大底盘,是拉动城市发展的强力引擎。“十四五”期间,襄阳投入近240亿元,全力构建“一轴三环九放射”的骨架路网,打造内畅外快的城市快速通道体系。
2023年2月,作为贯穿城市东西的交通大动脉,襄江大道(东西轴线)全线贯通。其关键节点鱼梁洲隧道两次下穿汉江,被赞誉为“千里汉江第一隧”。
截至目前,中心城区快速路通车里程已近200公里,“半小时交通圈”全面形成。襄阳成为全省第二个、全国少有的具备完整“内外环线体系”的地级市。
此外,新建改造春园路等百余条城市道路,路网密度达8公里/平方公里,市民出行更加安全顺畅,城市发展的底盘更为坚实。

▲市民在紫贞公园内游玩(资料图)
襄阳依水而兴,却也曾因水而忧。曾几何时,每逢下雨,城区多处地势低洼的路段便会严重积水,铁路涵洞更是积水的“重灾区”。然而,近两年在多次连续强降雨过程中,中心城区的主要街道、涵洞和小区均未出现严重积水情况,也未对交通造成影响,市民纷纷为排水防涝工作点赞。
“往年一下雨,路上全是积水,人根本没法走……自从下水管道改造后,下雨天再也没出现过积水。”这是襄城向阳路居民的心声,也是城市韧性增强的体现。
面对汉江水位抬升、“坨子雨”频发导致的内涝难题,“十四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借成功入选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之机,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补齐市政基础设施短板,提升城市安全承载能力。
海绵城市建设一直是缓解城市内涝的重要举措。今年3月1日,《襄阳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为襄阳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目前,我市正在实施100多个海绵城市建设示范项目,全力打造汉江流域山水相融、生态宜居的海绵城市建设典范。
城市发展,饮用水源至关重要。今年6月,总投资约24亿元的襄阳城市水源替代工程正式动工,建成后,将形成“一网两厂五片区”的城市供水新格局,不仅让中心城区百万居民喝上优质“丹江水”,而且能有效提升城市供水能力与城市运行安全保障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水动力”。
污水收集处理质效持续提升。我市重点围绕“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改造”“排水许可管理”“厂网一体化新机制构建”等多方面协同发力。目前,中心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到83.87%,污水处理厂进水BOD浓度达到98.49mg/L,均位居全省前列。
据统计,“十四五”期间,中心城区新建了邓东、孙家巷、迎旭门等一批排涝泵站,汛期总抽排能力达360.73立方米/秒;新建及改造雨污水管网340公里,使雨污水管网总长度达3312公里,改造积水点269处。雨污分流工程持续推进,城市韧性显著增强。

▲凤林古渡生态公园,将现代城市与华风古韵融为一体(资料图)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建设的最终落脚点是人民的美好生活。襄阳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持续提升城市宜居、宜业、宜游品质。
11月1日,秋高气爽,阳光明媚,襄城真武山下新开放的襄水岸线景区吸引众多市民前往休闲游玩。
汉江是襄阳人民的母亲河,中心城区百万市民“家住汉江边”。经过建设,襄阳汉江滨水空间焕然一新。从鱼梁洲到凤雏大桥边的滨水绿道,再到月亮湾湿地公园,市民充分领略大美襄阳的魅力。
生机盎然的绿色景观、设计精巧的空间布局、蜿蜒伸展的休闲步道……见缝插“绿”建设的口袋公园虽然面积不大,但扮靓了城市,提升了周边市民的生活品质,让市民“推窗见绿、出门入园”。
从“城市绿心”鱼梁洲的鸟语花香,到汉江湿地的白鹭翩跹;从真武山下襄水岸线的休闲人流,到口袋公园的人来人往……天更蓝了、城更绿了、水更清了、景更美了,这是市民近年来最直观的感受,也是襄阳深入推进人民城市建设的生动注脚。
拆掉护栏,让公园融入城市。人民公园人民建,人民公园人民享。作为新中国成立后我市修建的第一座城市公园,人民公园在拆除绿化带护栏后,让前来游玩的居民顿时感到活动空间敞亮了不少。
还绿于民,还景于城。襄阳积极践行公园城市发展理念,扎实推进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开展城市公园绿地共享试点,拓展公园绿地开放共享空间,满足人民群众亲近自然、休闲游玩、运动健身的户外需求。

▲市民在汉江边的老龙堤上散步休闲(资料图)
“十四五”期间,襄阳先后建设完成庞公滨江景观、水淹七军公园、桃园公园、鱼梁洲中央生态公园、襄水源等大型公园,以及董家台口、福地广场等119个口袋公园,打造10余条月季花卉景观大道,城市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85.16%。
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十四五”以来,全市对1774个老旧小区进行改造,为既有住宅加装电梯899部,惠及群众数十万。住房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筹集公租房9076套、保障性租赁住房15587套,助力数万住房困难家庭改善居住条件,对低保及低保边缘家庭实现“应保尽保”。
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开展全域历史文化资源普查,新增历史建筑443处、传统村落11个、工业遗产4处。实施两轮襄阳古城保护三年行动计划,有效改善了古城内基础设施状况,提升了古城风貌水平。推进陈老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提升与更新改造项目,打造了603文化创意园、管家巷等特色项目。
城市吸引力不断提升。截至2024年7月,襄阳中心城区人口已增至237万人,其中来自周边城市的落户人口达11.3万人。厚重的人文底蕴、内畅外快的交通体系、“新旧和谐共生”的城市特色,共同绘就了这座千年古城愈发美丽的画卷,也让市民的生活愈发美好。
“襄阳,变了!”这不仅是外地游客的惊叹,更是本地市民的共鸣。
从“半小时交通圈”带来的便捷,到口袋公园的惬意舒适;从海绵城市的清爽宜人,到古城焕新的独特韵味,这座地处汉江之滨的城市,正秉持“人民城市”的初心,回应着时代命题。
襄阳的每一步前行,都是对“宜居”最生动的注解。未来的汉江之滨,必将绽放更多属于这座城市的璀璨星辰。

融媒体平台建设服务
长江云 • 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

大数据舆情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