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长阳:田间采摘忙 工厂加工旺!都镇湾镇4万亩金栀串起亿元增收链
深秋时节,寒意初显,宜昌长阳都镇湾镇4万亩栀果园内却一派火热。漫山栀果树缀满红果,果香弥漫山间,村民穿梭栀园采摘忙,加工厂机器轰鸣赶工急,处处涌动着丰收的活力。

在湖北长阳都镇湾镇杨柘坪村、峰岩村的栀果种植基地,连绵的栀果树随风摇曳,金红色果实饱满诱人。村民们手持篮筐穿梭在栀园,熟练地采摘、分拣、装运。

峰岩村村民张永燕家今年栀果再次迎来大丰收,她笑着说:“种栀果比搞什么都强,这几年年年都有人收,只要有果卖,不愁没销路。”除了栀果收入,育苗也是张永燕家的重要收入来源。在她的育苗基地里,翠绿的栀果苗郁郁葱葱,在阳光下茁壮成长。“我大概有十几亩育苗地,一年收入差不多二三十万元。”张永燕说。

作为“中国栀子花之乡”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金福红栀”的核心产区,都镇湾镇依托栀果产业,形成“春采茶、夏收花、秋获果、冬育苗”的立体农业模式,有效带动农民增收。

“摘了两三百斤,卖了千把块,很可以!”横山村村民李绍文笑得开怀。十五溪村村民李作秀算起收入账:“行情不错,按2.5元一斤算,一天能摘200斤,农民嘛,天天有活干、有钱赚就好。”同村的彭绪红则见证了产量的飞跃:“以前只收三四百斤,现在能收三四千斤,最多时达六千多斤。”

栀果作为常见的中药材,既是天然色素栀子黄的原料,又广泛应用于酿酒、食品、医药等领域,经济价值高、前景广阔。在恒鑫栀果种植专业合作社院内,挎竹筐、推板车的栀农络绎不绝。他们将新鲜栀果送往收购点,工作人员麻利称重、登记,当场现金结算。今年栀果刚开秤,就吸引河南、浙江等地厂家争先收购,预订单超3000吨。“初烘干后,产品会发往江西、福建、河南、广西等地。”合作社经理李勇智介绍。


收购的新鲜栀果经筛选、清洗、蒸煮、烘干等工序,加工成价值更高的干栀果、栀子黄色素等产品,市场需求旺盛、价格稳定。“我们的水栀子主要用于色素生产,像韩国泡菜、栀子饮片茶,还有香料、卤料染色都能用。”合作社总经理李衡说。

产业的蓬勃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返乡创业。“00后”青年李勇智今年回到了家乡十五溪村,跟随父亲投身栀果加工行列。“我爸爸打电话跟我说家里收栀果很忙、很辛苦,但是厂里效益很不错,我就想回来为家乡做点贡献,让更多农户赚钱。”李勇智的归来,为村庄注入了青春活力。
“这个产业需要年轻人传承,我们是传统产业,从父辈到我,再到儿子,要一代代延续下去。他能吃苦、爱钻研,我很放心。”李衡欣慰地说。从祖辈培育栀果,到父辈发展加工,再到青年返乡接力,祖孙三代与栀果产业的深厚联结,成为村民心中的“定心丸”。每到采摘旺季,他们家的加工厂都是村里最热闹的地方。“预计仅十五溪村,今年就能收一百多万斤栀果,可能还不止。”李勇智信心满满。

4万亩栀果园,不仅孕育出产值超亿元的产业链,更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老人与青年的金色纽带。目前,都镇湾镇18家专业合作社构建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销体系,栀子花种植覆盖全镇20个村,总面积达4.3万亩,建成标准园2.3万亩,产业综合产值超亿元。


(来源 长阳融媒体中心 记者 何应力 江清萍 通讯员 覃洁 陈卓 编审 李欣)

融媒体平台建设服务
长江云 • 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

大数据舆情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