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调研·看产业倍增丨从“反制”到“护航”:一家无人机企业的逆袭之路
实施产业倍增,湖北正开展科产融合领航行动。在武汉,一家企业从“反无人机”的狭窄赛道出发,借助创新平台的引领,完成了一次关键的产业突围。今天的一线调研,来看他们的转型之路。
在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一架无人机正在进行巡检测试。无需飞手操控,依靠“智慧大脑”具身智能体,就可完成数据采集与分析。
湖北武创星御通空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总监 罗丞:它可以实现实时分钟级的建模,而传统的无人机是事后建模、事后建图。
而这项技术,并不是企业最初的方向。2021年起,他们专注于反无人机系统的研发,但当时市场空间小,技术也遇到瓶颈。
湖北武创星御通空天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李倩倩:其实最开始做空中监管系统的时候,因为低空的市场还没有培育起来,对于空中交管的诉求其实是还没有明确的,另一块可能就是技术的问题了,研发受到了非常大的打击。
转机出现在2024年。湖北省发布行动方案,明确重点发展“低空+应急救援”等六大新业态。当年8月,武创院组建低空感知与空域技术研究所,孵化星御通公司,从市场、资金到政策,全方位助力。
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科技发展部项目经理 杨长俊:企业本身在空中智能体的感知、算法模型这方面就有一定的技术优势,契合湖北武汉在低空经济、低空感知产业链上的需求。我们后来帮它链接了产业上下游的龙头企业,开拓了在巡检、安防、消防、灭火等方面的应用。
根据市场需求,企业为无人机加装了多光谱摄像头和边缘计算模块,开拓电力巡检、应急救援等赛道。今年5月,企业首台巡检样机下线,随即拿下2000万美元的意向订单,还与共建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作,共同推进空中智能感知等技术落地。
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科技发展部项目经理 杨长俊:研究所通过集聚的人才资源和产业资源,可以在低空经济领域中态势感知、飞行管理以及高精度通讯导航这些方面,孵化一批优质的成果转化项目,组建一个创新生态。
一家企业的成功突围,正扩展为整个产业链的集群优势。眼下,湖北以各类创新平台为底座,以“企业出题、科技破题”为机制,将企业“点的突破”转化为产业链“面的集聚”,推动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做大做强。
(长江云新闻记者 罗金玉 田畅)

融媒体平台建设服务
长江云 • 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

大数据舆情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