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黄石阳新:8万亩酸化耕地“焕新升级” 良田铺就丰收路

云上阳新  2025-11-01 11:10:28
分享到:

“生石灰要均匀撒施,搭配300-1000kg/亩的农家肥,pH值小于5.0的地块这么调理,保准土壤‘胃口’大开,种出来的作物长得壮。”10月31日,黄石市阳新县兴国镇宝塔湖湖蒿种植基地里,省农科院植保土肥研究所专家黄和平、佀国涵蹲在田埂上,一边示范操作一边用“土味话术”讲解酸化耕地治理技巧。这一幕,正是阳新县打响酸化耕地治理攻坚战、全力守护粮食生产“命根子”的生动写照。

第三次土壤普查数据“亮红灯”:阳新县pH值小于5.5的酸化耕地达17.25万亩,土壤酸化让肥料“失效”、作物“蔫苗”,成为制约农业提质增效的“硬骨头”。为破解这一难题,阳新县锚定“土肥田沃”目标,秉持“集中资金、统筹资源、协同发力、系统治理”理念,以“降、阻、控、培”四大核心技术为抓手,集成推广农艺、化学、生物与工程配套方案,全方位推进酸化耕地“焕新工程”。

2025年,阳新县将重点攻坚8.08万亩酸化耕地治理任务,朝着“土壤pH值提升0.3个单位以上、有机质稳定提高”的硬性指标迈进,治理范围覆盖龙港、浮屠、白沙三大酸化区,涉及9个镇(区)62个行政村,形成了“连片治理、规模推进”的攻坚格局。针对不同酸化程度和种植场景,阳新县量身定制“治酸配方”:pH值小于5.0的地块,采用“生石灰+有机肥+配方施肥”组合拳,每亩精准施用生石灰50-80kg;pH值5.0至5.5的水田推行“土壤调理物料+秸秆还田+绿肥种植”模式,旱地则搭配堆沤肥强化改良,所有地块均配套35-50kg/亩的高浓度配方肥(养分含量40%-55%)作底肥,让每一寸耕地都能“对症下药”。

为确保治理成效落地生根,阳新县打出“四大关键举措”组合拳:在三大酸化区打造2.4万亩治理成效对比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阳新样板”;叠加高标准农田建设、化肥减量增效等项目资源,推广绿肥种植2万亩、秸秆还田5万亩、增施有机肥1万亩,普及“三新”技术5000亩,实现“一田多治、综合提质”;在水稻、油菜、蔬菜等特色作物上开展3项治理效果试验,探索精准治酸新模式;按“1000亩1个土样”标准开展全程监测,组建专家团队开展3场次技术培训、1场现场观摩会,180名农村实用人才和种植农户现场“取经”,专家田间“零距离”指导让治酸技术从“纸上”落到“田里”。

如今,行走在阳新县的田间地头,曾经“偏酸”的耕地正逐步焕发新活力,肥沃的土壤孕育着丰收的希望。下一步,阳新县将持续完善治酸防酸长效机制,以科技为笔、以实干为墨,持续深耕耕地质量提升工程,让每一寸良田都成为稳产高产的“金土地”,为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土壤根基。

特约记者:张丕兴,通讯员:吴军

一审:周子宸

二审:张贵华

三审:朱兰青

责任编辑 李雪婷
分享到: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