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我们 | 岳晓玲:“小艾草”变“致富草” 让村民家门口就业
在咸宁市崇阳县青山镇蔡墩村,新农人岳晓玲让小艾草成了带动乡村振兴的“富民草”。新时代的我们,讲述新农人岳晓玲的创业故事。
一大早,咸宁市崇阳县蕲艾种植合作社车间内机器轰鸣、艾香弥漫,工人们正忙着粉碎、筛选、装袋艾草,一派忙碌景象。合作社负责人岳晓玲正忙着将收割好的艾草放入粉碎机中,随着机器高速运转,艾草逐渐被粉碎成细小颗粒。颗粒较粗的艾绒将用于制作香薰和饲料,颗粒适中的加工成艾草枕头。
咸宁市崇阳县蕲艾种植合作社负责人 岳晓玲:像最后一组,这个口出来的绒子,就是艾草最好的精华了,可以做艾条、被子、坐垫。
2020年,在外务工多年的岳晓玲和丈夫一同回到崇阳开启创业之路。可创业之路远非想象中顺畅。最初,岳晓玲凭着一股热情,在村里开垦了一小块荒地试种艾草。可没过多久,问题就接踵而至,当地土壤酸碱度与蕲春、南阳等主产区存在差异,艾草出苗率低,长势参差不齐。
岳晓玲的丈夫 邓帅:因为当时资金有限,前期投入的种苗、肥料费用也花去不少,我们都担心种植失败,也产生过放弃的念头。
就在岳晓玲陷入困境时,崇阳县妇联得知了她的情况,第一时间联系农业专家,为她制定了针对性的土壤改良方案,还手把手教她如何调整种植密度、把控浇水施肥时机。不仅如此,崇阳县妇联还为她争取到了创业扶持资金,解了资金短缺的燃眉之急。
咸宁市崇阳县妇联副主席 王莎:积极对接各类创业扶持政策,鼓励她去参加创业创新大赛,就是想帮她把“创业梦”撑起来。
如今,合作社建立了种植基地,面积从最初的200亩扩展到1200亩,亩产稳定在3000斤左右。在岳晓玲的努力下,曾经的撂荒地变成了“绿毯子”,还带动50余名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在农闲时间,岳晓玲还参加农产品展销会,对接外地经销商和学习新的销售模式,为自家的艾草产业寻找更多出路。
咸宁市崇阳县蕲艾种植合作社负责人 岳晓玲:接下来我想跟着妇联学做电商,把我们“崇阳艾”卖到全国去,而且我还想扩大种植规模,让更多在家的姐妹能加入进来,一起把日子过得更红火。
(长江云新闻记者 阴志维 咸宁台 崇阳台 田明 编辑 谢宝莹 责编 刘艳利 编审 王强)

融媒体平台建设服务
长江云 • 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

大数据舆情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