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建桥尖兵”到“生态卫士”,中交二航局“长江大保护”的十年答卷
10月17日,2025武汉企业100强公布,中交二航局排名前十。
从中标第一座长江大桥——黄石长江大桥四个深水墩开始,中交二航局便一路开启桥梁建设“尖兵”的征战之旅。70多年来,中交二航局已建成50多座长江大桥,占据长江上大桥建设份额的40%。
2016年3月,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这个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纲领性文件指出,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定位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生于长江,兴于长江,更应反哺长江。
作为勇担责任使命的在汉央企,中交二航局深度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积极践行长江大保护战略,将生态环保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入工程血脉。让每一座跨江通道都成为长江大保护的“绿色载体”,在江涛之上奏响“桥通两岸、绿润一江”的和谐乐章。
为江豚让路,这里的建桥现场静悄悄
2025年7月,武汉“东大门”的双柳长江大桥施工现场,随着最后一片钢箱梁精准吊装到位,这座长江上最宽的钢箱梁悬索桥顺利合龙。此时,江面下一群“水中大熊猫”——长江江豚也不时跃出水面,仿佛在为大桥的合龙喝彩。

工地已不再是人声鼎沸、机器轰鸣赶工期的老旧景象,双柳长江大桥的建设节奏,是一段与长江水文、生命周期精密衔接的和谐乐章。
中交二航局双柳大桥项目部相关负责人付望林称,“双柳大桥施工进度的‘日历’不按常规工期,而是按‘自然历’。栈桥搭建抢在枯水期,水下工程选择汛期前完成,一切都要赶在水生生物最活跃的时节之前‘静默’下来。”
为了避免水中施工对水生生物的影响,大桥采用了“一跨过江”的设计方案,避免江中施工。减少钢材使用量1.2万吨,相当于降低碳排放约8400吨;主塔施工采用了新一代智能筑塔机,如同为巨大的桥塔套上了“隔音罩”,在高效作业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施工中的噪音、扬尘和振动。减少施工废料冲入江中,唯恐惊扰了隔壁的“原住民”。
三年的建设期过去了,双柳长江大桥所在江段的江豚数量不减反增,从最初的2头增长到了近20头。这一变化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摄影爱好者专程赶来,只为一睹“水中精灵”的风采。
对中交二航局而言,双柳桥的实践只是全方位、全过程呵护长江生物多样性之美的一个缩影。
在上游的宜昌,为了给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长江鱼王”中华鲟“让道”,伍家岗长江大桥同样毅然选择了“一跨过江”的设计,虽然增加了技术难度、多花了1个亿的造价,但守护了中华鲟洄游的“生命通道”。
在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整治二期工程建设过程中,中交二航局多付出上百万元成本并耗费数月工期,建设全线唯一的生态丁坝,让江鱼可以在丁坝两侧自由穿行,实现在航道整治的同时兼顾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
打造“二航方案”,城市“伤疤”变身滨江公园
利用多年来在江河湖海治理方面的优势,中交二航局积极探索“环境+乡村振兴”“环境+文旅”等产业发展模式,在污水处理、城市供水、水环境综合治理等业务领域为长江沿线居民幸福生活提供“二航方案”。
夜幕降临,位于湖北巴东长江大桥南岸桥头下的亲水广场灯光璀璨,市民们在这里欢快地跳着广场舞。
谁能想到,这片充满欢声笑语的市民乐园,几年前还是一个废弃破败的货运码头,杂物狼藉,成为烙印在江岸景观中的一片“伤痕”。
中交二航局巴东县城长江干流库岸综合整治工程建设团队到来后,对这片区域进行了精心设计和生态化改造,将这片城市“伤疤”改造成了开放的滨江公园,让巴东的居民多了一个亲近长江、享受生活的好去处。
在湖北襄阳,贯穿城市的东西轴线项目,为了最大程度保护珍贵的汉江湿地生态系统,经过反复论证,中交二航局将部分原计划的桥梁方案改为隧道,实现了“两穿汉江”而不损湿地。
宜昌G348三峡旅游公路的建设,极大程度地保存了三峡坝区独特的地质景观及地质遗址的原貌,打造出了一条兼具“自然生态路、百姓致富路、科普游学路”价值的最美国家公路,不仅让游客能够欣赏到三峡的壮美景色,也为当地居民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123岁的武汉中华路客运码头完成改造提升后,可停靠5000吨级游轮,成为承担武汉“两江四岸”旅游线路和长江沿线旅游的重要平台。
“老武汉”汪威是中华路客运码头改造提升工程党支部书记,他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武汉人在中华路码头排队坐轮渡过江的盛景记忆犹新。
他说:“改造后,游客可以在中华路新码头乘坐游船游江,欣赏黄鹤楼、晴川阁等著名地标,下船后可游览毛泽东旧居纪念馆等红色景点,体验独具江城特色的游轮之旅。”如今,中华路客运码头已成为武汉的一张亮丽名片,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
革新绿色技术,混凝土“长草”护三峡库区
“坚持绿色施工,保护生态环境。”这不是一句轻飘飘的口号,需要切实的技术创新才能为生态保护提供坚实支撑。
近年来,中交二航局发力绿色创新,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低碳转型,主编了《公路装配式混凝土桥梁施工技术规范》,研发出新型污染底泥修复剂。
在三峡库区,一种第四代无栽培基质生态混凝土护坡技术得到应用,它不仅能稳固岸坡,还能为植物提供生长空间,实现工程结构与生态景观的融合,守护着库区的绿水青山。
在武汉,三湖水体提质工程通过构建“底泥改良—透明度提升—水生态系统构建”的治理路径,种下“水下森林”,将“三湖”的水质维持在地表Ⅴ类水以上标准,让湖泊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在马影河,湖北省首套智慧湖泊系统如同一位不知疲倦的“生态医生”,24小时实时监控着水体的“健康状况”。
在湖网密布的梁子湖区域,中交二航局则引入生态沉床技术,让水生植物如同“天然净水器”般高效净化水质。
在枣阳沙河流域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中交二航局则借鉴中国古代“陂塘”工法,形成塘底隔离、堰体连通的水涵养系统,修复了沙河湿地生态,为周边居民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据统计,自2020年以来,中交二航局已累计获得省部级节能环保和绿色施工奖项27项,打造了8项省部级绿色示范项目。这些努力,正悄然改变着传统劳动密集型建筑业的刻板形象,为长江大保护注入了强大的科技动能。

重塑“建桥价值”:过去建桥“跨江”,现在建桥“融江”
一桥飞架,经济脉动。
2005年,我国第一座由悬索桥和斜拉桥构成的特大型组合桥梁——润扬长江大桥通车。工期原本三年的大桥,中交二航局提前1年完工,创造了桥梁建设的奇迹。
润扬长江大桥的建成,不仅缩短了镇江、扬州两地的时空距离,更深刻地改变了宁镇扬三市的经济格局和人们的生活方式。2024年,三市GDP总和超过3万亿元,是2005年的7倍多;镇江的船舶与海工装备、扬州的汽车零部件等产业也在加速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城市因水而兴的愿景得以实现。
在长江沿线,中交二航局的身影无处不在。在上游重庆,白居寺长江大桥、朝天门长江大桥人流车流如织,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纽带;在中游武汉,双柳长江大桥、燕矶长江大桥正在加速建设,为城市的腾飞架起新的桥梁;在下游江苏,常泰长江大桥雄姿英发,连接苏州、泰州、南通三市的世界最大跨度桥梁——张靖皋长江大桥施工正酣。

70余载逐江而行,中交二航局先后承建50余座长江大桥,在长江沿线修建港口码头500余座,以10余条地下隧道工程打破长江南北“壁垒”,用1000余公里高等级公路和300余公里高铁编织起长江沿线路网。
这些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串联起长江经济带区域协同发展的脉络,共同奏响了经济发展的激昂乐章。更以“生态优先”的建造逻辑,守护着一江清水向东流。
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指引下,长江流域基础设施建设正突破“重工程、轻生态”的传统模式,迈入“生态适配、系统治理、价值共生”的新时代。
从上游重庆到下游江苏,中交二航局在长江流域工程建设中始终恪守着“最小生态扰动”的绿色环保要求。
在重庆白居寺长江大桥建设中,针对大桥承台施工可能产生的泥沙污染,项目研发“钢套箱+泥浆循环净化系统”,实现施工泥浆零排放,成功保护了大桥周边中华鲟的洄游通道。
下游江苏的常泰长江大桥,其主航道桥采用的“钢桁梁整体顶推”技术,不仅大幅缩短水上作业时间,更通过精准定位减少对长江航道通航的影响,实现“施工、通航、护江”三者兼顾。
“护江答卷”远不止于桥梁。10余条长江地下隧道施工中,中交二航局研发了“盾构机泥浆零排放处理系统”,将隧道挖掘产生的泥浆经脱水、固化后制成环保砖,实现“挖隧不污染一江水”。
中交二航局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宗平说,“过去建桥是‘跨江’,现在建桥是‘融江’。工程建设要注重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综合价值,这包括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以及长期的生态价值。从施工工艺革新到生态技术研发,从建设阶段的绿色建造技术到运营阶段的低碳管理实践,中交二航局实施的每一项工程都在努力探索‘工程建设与长江大保护’的最优解。”
他强调,“建桥不只是满足于跨越江河,更应是人与自然对话的桥梁。要在建设中守护,在发展中反哺,与江河同呼吸。唯有如此,跨越才有温度,发展才有未来。”
(长江云新闻记者 李慧 通讯员 刘光菊)

融媒体平台建设服务
长江云 • 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

大数据舆情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