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医保宣传“路边摊”:政策宣传零距离,铺就民生幸福路
10月28日上午,在武汉市黄陂区王家河街道王家河社区,黄陂区医保政策宣讲团、街道的工作人员和社区志愿者早已摆好的“城乡医保宣传路边摊”正在热闹“营业”中。这一场面对面、心贴心的医保政策宣讲活动,也正式拉开了黄陂区2026年度居民医保参保工作的序幕。
基层政府以“为民服务”为宗旨,创新推出“路边摊”模式,用“烟火气”的温度和“接地气”的方式,将政策宣传、参保服务、健康指导从“会议室”搬到“集市口”“村口树荫下”。这种宣传模式,打破了时空限制,让群众在买菜、等车、遛弯的间隙,就能了解医保政策,实现“润物细无声”的宣传效果。

从“坐等上门”到“主动下沉”:“路边摊”服务彰显为民情怀
传统医保征收中,基层干部常面临“群众不理解、政策难普及”的困境,部分群众因“怕花钱”“用不上”“年轻无病无需参保”而拒绝参保,甚至因一场大病拖垮全家。
本轮医保宣传活动中,医保局和街道政府工作人员、社区志愿者在人流量大的集市、村广场摆摊设点,通过悬挂横幅、发放宣传册、现场答疑等方式,用“大白话”讲解参保好处、报销流程,让医保宣传跳出文件和会议,真正触达群众内心。医保宣传“路边摊”,不仅是政策宣传的窗口,更是民生温度的传递。工作人员走到群众中间做起了政策“讲解员”和“服务员”,在“你问我答”的暖心交流中履职担当,围绕参保缴费、报销比例、异地就医等高频问题,用通俗语言答疑解惑。在跟爹爹婆婆讲政策、话家常、解疑惑的街景中,他们用行动书写着基层工作人员勇当先锋、站前一步的为民情怀。让民生工程真正成为民心工程,这,正是基层治理最动人的风景。
从“单一宣传”到“双向互动”:“路边摊”服务凸显责任担当
医保参保关系着人民的健康福祉,作为民生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到人民的生命健康、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及经济社会的稳定的民生工程,更是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
医保宣传作为连接政策与群众的关键纽带,不仅是信息传递的通道,更是构建信任、凝聚共识的桥梁。别开生面的“路边摊”服务,背后离不开基层工作人员的责任担当与多方协同,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让群众了解医保、信任医保、参与医保的重要使命。只有让政策宣传从“纸上”落到“地上”,让群众对医保政策“看得懂、算得清、用得上”,让医保政策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拥抱”,才能调动群众参保缴费的积极性,实现医保制度作为人民抵御疾病风险的核心保障机制,让“病有所医”的民生承诺转化为群众触手可及的健康获得感。
从“被动征收”到“主动护航”:“路边摊”服务筑牢参保防线
医疗保障是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增进民生福祉、维护社会稳定的重大制度安排,广泛的覆盖范围是提升群众医保获得感的基础。城乡医保工作不仅是一项惠及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德政工程,更是乡村振兴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安全网”与“稳定器”,确保群众对医保政策“应知尽知、应保尽保”,是防止返贫致贫、保障民生底线的一道坚实防线。
“路边摊”的一声声真情讲解、一句句深切招呼,本质上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是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的情感交流和问题解决。这不仅是医保征收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体现了基层治理能力的提升,更彰显了医保政策从“制度覆盖”到“服务温度”的升华。
城乡医保宣传的“路边摊”,是基层政府“为民服务”的生动实践,它用“烟火气”的温度,消解了政策的冰冷感;用“接地气”的方式,拉近了干群的距离。当医保卡成为群众的“安心卡”,当“看病难”逐渐成为历史,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政策的落地,更是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让健康中国的基础在基层土壤中愈发坚实。
通讯员:王家河街道办事处 杨青
 
			        
			     
		 
			 
			         
			         
			         
			    
 融媒体平台建设服务
融媒体平台建设服务 长江云 • 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
长江云 • 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

 大数据舆情中心
大数据舆情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