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公布第二批全域国土综合整治优秀案例
今天(10月31日),长江云新闻记者从湖北省自然资源厅获悉,全省第二批全域国土综合整治十大优秀案例正式公布。此次入选的项目包括宜昌市玛瑙河流域、谷城县城关镇、荆州市荆州区八岭山镇等10个各具特色的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覆盖流域治理、生态修复、耕地保护、农文旅融合等多种类型。

在当前我国城镇化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进入存量提质增效新阶段的大背景下,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全域国土综合整治工作,提出关注国内外先进理念与做法,以适应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新历史方位的工作要求。近期全省2次召开专题会议,强调通过引导鼓励激励,以财政资金引导金融资金和社会资金的投入;做细“运营”模式,通过导入产业形成长期经营收益现金流,实现项目“有投入、有收益、能平衡”,在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防范金融风险等方面探索突破。
此次公布的十大优秀案例,正是对省委、省政府关于全域国土综合整治工作的批示指示和工作要求的生动实践。全省全域国土综合整治系统按照“实施一个成一个”的标准,立足地方资源禀赋,结合实际需求,在服务乡村振兴、耕地保护、产业发展等方面探索出多条成功路径:
在流域治理与生态修复方面,宜昌市玛瑙河流域项目创新“全域+流域”跨县域整治路径,构建“健康、美丽、幸福玛瑙河”流域生态经济带;天门市岳口镇项目将污染鱼塘改造为AAA 级生态湿地公园,实现“污水变清水、荒湖变景点”,同步布局中小学研学基地与物流仓储,推动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双向赋能。
在强化耕地保护方面,沙洋县沈集镇项目通过整治建成6500亩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引入合作社助推智慧农业,凭借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政策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入选国家级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通城县大坪乡项目则聚焦耕地分散、建设用地低效等痛点,一方面优化永久基本农田布局守耕地红线,另一方面实施土地开发与“旱改水”,既守住了耕地红线,又为中医药产业园发展预留了空间。

在深化农文旅融合方面,宣恩县珠山镇项目依托“仙山贡水・浪漫宣恩”文旅品牌,联动仙山贡水、狮子关2个4A级景区辐射效应,开发东门关康养旅游区,打造高端民宿集群与森林花海,推动“一城两关”核心 IP 建设;荆州市荆州区八岭山镇项目立足八岭山国家森林公园与楚文化资源,整合铜岭岗蔬菜主题公园、恒荣梅园等旅游节点,打造城乡融合型近郊乡村休闲旅游带,通过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为文旅产业注入土地要素支撑。
在群众参与共建共享方面,鄂州市梁子湖区梁子镇项目是全省唯一民企参与的全域整治项目,创新“政府授权+社会资本市场化运作”模式;孝昌县小河镇项目则通过“群众主体、微改实治”,激发群众参与热情,完成 5000 余亩农田提档升级,用“陡复绿、缓造田、平开发”修复 1353.3 亩废弃矿山,实现村湾风貌与群众获得感双提升。
在赋能乡村特色产业升级方面,麻城市黄土岗镇项目依托“中国菊花之乡”品牌,构建“研、种、赏、制、销”菊花全产业链,建成菊花博物馆与自动化加工厂,开发十大系列产品,辐射 5 个乡镇 1.2 万户菊农,带动 2100余户脱贫户亩均增收 1200 元;谷城县城关镇项目发展林下中药材3000余亩,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谷城样板”。
截至目前,湖北省已累计实施125个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总建设规模达1301万亩,已完成投资284多亿元,规模与成效均位居全国前列。通过实践,全省已建成一批示范项目,形成了“政银企”合作、乡村振兴、流域治理、产业联盟、农文旅融合等具有湖北特色的亮点模式。作为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全域国土综合整治正成为湖北应对存量时代挑战、破解城乡发展空间矛盾的“金钥匙”。
(长江云新闻记者 赵忠楠 通讯员 吴艳)
 
			        
			     
		 
			 
			         
			         
			         
			    
 融媒体平台建设服务
融媒体平台建设服务 长江云 • 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
长江云 • 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

 大数据舆情中心
大数据舆情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