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节日——经典诵读展播》【重阳篇】重阳:鎏金岁月里的生命诗篇

您好听众朋友,我是卫东。欢迎您收听“我们的节日——经典诵读展播节目”重阳篇。
时光的指针转向寒露与霜降之间,漫山枫叶染就绚丽的秋色,重阳节,这个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带着穿越千年的温暖,轻轻叩响人间门扉。这个肇始于先秦丰收祭仪、定型于唐朝的节日,在2006年与其他传统佳节共同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不仅是自然物候的转换符号,更是镌刻在民族血脉中的伦理密码——茱萸的绯红映照着孝亲的赤诚,菊酒的澄澈荡漾着敬老的情愫。
彭坤朗诵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主持人卫东:透过重阳,可以看到,中华民族的古老智慧始终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从《诗经》记载的“十月涤场”祭典,到汉宫侍女“佩茱萸、食蓬饵”的风雅;从陶渊明“拨置且莫念,一觞聊可挥”的旷达,到李清照“东篱把酒黄昏后”的婉约,重阳始终是中国人观照生命、思考永恒的镜像。湖北荆州古城墙下,耄耋老人用古法熬制菊膏,铜锅里翻滚着《荆楚岁时记》的千年余韵;杭州运河畔,青年将智能手环戴在祖父腕间,屏幕闪烁的光点连成跨越代际的星河。
方明朗诵
《采桑子·重阳》(现代·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主持人卫东:重阳是古老的,也是现代的。此刻的华夏大地上,传统与现代正上演着动人的交响。婺源晒秋人家的屋顶,玉米与辣椒拼出的“寿”字与无人机航拍的镜头相遇;黄山古道旁,AR技术让登山者与虚拟的古人共吟“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电商平台的物流车上,装载着能监测心率的智能拐杖,也承载着“重阳礼盒”里手绣的茱萸香囊。据《2024重阳消费趋势报告》显示,适老科技产品销量同比增幅达192%,而传统重阳糕定制服务则增长215%,统计数字的背后,是新时期科技与人文的温暖相拥。
主持人卫东:接下来有请北京大学教授、民俗学专家王娟解读重阳的习俗。
民俗学者王娟:中国传统节日都有自己的代表性食品。那重阳节的代表性食品呢就是重阳糕,这个重阳糕有很多种叫法,就是在不同的地方,重阳糕的这个叫法,比如说像菊花糕啊,有的叫五色糕啊,有的叫黄米糕啊。这无论叫什么,它都有一个“糕”字。那为什么被称为糕呢?因为我们知道重阳节的一个很有名的习俗,就是要登高赏秋。登高的习俗也有了大概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因为我们说秋天之后就万物凋零,进入到了冬天的季节,所以我们登高赏秋就预示着这一年就要结束了。那为了配合登高习俗,所以人们就吃糕,所以食俗和行为相互呼应。
这个“糕”在很多地方又叫寿糕,它为什么叫寿糕呢?
因为重阳节,它的代表性的花朵就是菊花,在古代菊花就是长寿的象征。像为老人祝寿呢,我们都会送菊花,而且中国有几千年的菊花培养的历史。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菊花代表长寿,菊花又代表高洁,又代表了君子,所以它很多种情况就加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登高赏菊吃菊花糕(重阳糕)习俗,传承到现在大概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吃重阳糕,送重阳糕,邻里之间把自己做的重阳糕分享给好的邻居啊,好的朋友、亲属之间,所以也增加了一个邻里之间的这种关系。到了现代,重阳糕依然是重阳节最重要的节日食俗之一。而且因为各地它的做法不一样,口味也不一样。所以现在人们可以通过电商平台相互之间去购买不同地方的重阳糕。所以也使得这个传统节日变得越来越有节日的意象。所以我们说现代科技手段对传统节日,它不是一个说能够让它衰弱,而是促进它的节日习俗的传播、传承,包括饮食习俗,也变得我们可以共享。所以这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标志性的,对传统的一种激励作用。
主持人卫东:重阳节是敬老爱亲的节日,寓意着亲人的团圆,更承载着晚辈对长辈的敬意和思念。在这一天,重情重义的中国人即使不在父母师长身边,也从未忘记将心中的祝福送达。在南海永暑礁的晨曦中,守礁官兵用贝壳拼出巨幅菊花图案,浪花声里传来与父母的卫星通话:“儿在碧波之上守护万家灯火,愿化作一缕秋阳温暖故乡庭院。”在中国空间站的舷窗边,航天员展示太空栽培的秋菊:“这株‘九重天’象征所有游子对大地母亲的眷恋。” 在贵州深山的“中国天眼”控制室,科研团队将脉冲星信号谱写成电子贺卡,年过七旬的首席科学家收到学生祝福:“宇宙的电磁波里,回荡着我们对师长的敬意。”
在诸多现代诗人的作品中,常常可以读到对重阳的珍视和对父母长辈的深爱。诗人余光中于重阳节降生于南京,自称是“茱萸的孩子”,他对江南母亲给予的滋养和关爱,时刻心怀感念和眷恋。而在有着“泥土诗人”美誉的臧克家笔下,重阳不仅有赏菊的风雅,更有生命力的勃发。
肖玉朗诵
《菊畔香》(现代·臧克家)
北国风光,无风无雨过重阳。
不去西山相红叶,来对丛黄。
人倚疏篱,华傍宫墙,邑英红幛,门楼仰天望。
借芬芳,只独赏,念天涯分飞雁行。
不须持鳌把酒,默诵佳句分外香。
人影瘦,精神畅,昂首向东天一方。
主持人卫东:今天,重阳节和我们一起迈进智能时代,这个传统节日展现出了无限的新意。当秋阳为南京明城墙镀上金边,社区志愿者正教老人使用智能药盒;当苏州评弹《三笑·赏菊》在5G云端剧场响起,海外游子正通过VR设备“漫步”故乡园林。在旧金山湾区的重阳诗会上,华侨将茱萸枝投入太平洋,“让思念随洋流回到故乡的河港”;在巴黎塞纳河的中秋市集,法国青年学着制作中医菊花香囊,中华老龄智慧成为沟通世界的语言。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通过重阳节的民俗和食俗,开始关注中国人独特的养生文化,在日本、在东南亚,常常可以在酒吧餐厅中看到中国菊花酒的身影。
民俗学者王娟:重阳节的另外一个很有趣的一个习俗呢,就是我们要饮菊花酒,那这个菊花酒的历史有多长了呢?
菊花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上古时期人们就开始种植菊花,屈原的《离骚》里面就有这样的诗句。比如说“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餐菊就成为了一种习俗。
汉代刘歆的《西京杂记》当中就详细记录了怎么样制作菊花酒。其实到后来呢,我们说菊花还是一种药材。比如说《本草纲目》当中就详细记载了菊花的食性。到了明清时期呢,菊花入酒有了更多的这种记载。比如说孔尚任《节序同风录》里面,它曾详细记载了这种菊花酒的一些做法,还有怎么样去饮菊花酒。在它的记载中,到了这一天,人们会把菊花泡在酒里,放在椰子杯里面。这种酒就叫做日浆,又叫做桑落酒。人们饮了这种酒,可以养生明目。同时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把黄菊和茯苓和松柏枝配在一起,据说还有延年益寿的作用。所以在中国文化当中,我们通常就是中药和食品,它是合在一起的,叫药食同源。所以饮菊花酒的习俗一直传到了现在。在当代社会,随着传统文化的复苏,人们越来越关注传统,越来越重视传统。我们也希望这个菊花酒呢到了当代能够有更多的开发,可以去开发更多的跟菊花酒相关联的这些习俗,让这个传统文化能够传承下去
主持人卫东:岁月如同一位从容的登高者,在重阳的年轮里留下文明的刻痕。当现代科技再现古法酿造的菊花酒,当智能温控系统守护着陶坛里的微生物发酵,这个古老节日在传统与创新的交融中焕发新生。它既是西晋《风土记》里“采菊酝酒”的古老训诫,也是今天实验室里对菊花黄酮的现代研究;既包含着陶渊明笔下“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的洒脱,也寄托着现代人对健康长寿的美好期许。
两千多年的重阳,如同一坛精心酿造的菊花酒,在时光的窖藏中愈发醇香。当千千万万个身影在秋光中举杯相祝,当跨越时空的温情通过文化传承绵延不绝,这便是中华文明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最动人的当代诠释。
听众朋友,您刚才听到的是专题节目《我们的节日——经典诵读展播》重阳篇。
本节目指导单位: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宣传司;主办单位: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承办单位: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有声阅读委员会。
感谢您的收听!


融媒体平台建设服务
长江云 • 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

大数据舆情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