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荆州江陵:红色文化“活起来” 红色基因“传下去”

江汉风  2025-10-24 11:18:57
分享到:

红色,是热血的印记,是奋斗的底色,更是希望的象征。在历史长河中,红色记忆承载着英雄壮举与民族脊梁。地处江汉平原的荆州江陵沙岗,港汊交错、鱼米丰饶,作为湘鄂西四大红色首府之一,这片大地上涌现出贺龙、周逸群、陈香波等一批革命先辈和英雄事迹。多年来,红色文化一次又一次被沙岗人民创新书写,红色精神在一代代人的赓续中愈发闪耀。

在湘鄂西早期革命历史纪念馆,我们见到了退休后仍常来“打卡”的老同志龚明檀。他既是沙岗本地史志学者,也是《湘鄂西沙岗革命斗争简史》编委会主要成员,馆里那段历史早已刻进他的心里。

《湘鄂西沙岗革命斗争简史》编委会成员龚明檀说,他1989年5月份进党办,以前这段历史资料很零碎,通过广泛的收集后,把它一片一片的组织起来。花费了近2年的时间,这本书才正式定稿。

历史的脉络需要细心梳理和守护。龚明檀将历史娓娓道来,沙岗,位于江、监、潜县交界处,是白鹭湖西岸的湖口子。境内湖泊星罗,港汊棋布,盛产菱藕、鱼稻,有水乡泽国之称。独特的地理与政治环境,让这里成为建立红色根据地的理想之地。革命战争年代,沙岗人民用鲜血和生命,筑牢了湘鄂西最早的红色根据地。

龚明檀说,没有江陵的沙岗镇,就没有监利的周老嘴。没有监利周老嘴,就没有洪湖的瞿家湾。它是一个递进过程。没有沙岗的这个基础,就不可能有后来的湘鄂西特委,也更不会有后来的湘鄂西省委。

至此,红色种子在沙岗落地生根。一百多年来,历史的痕迹开始斑驳,但红色基因在岁月的洗礼中却愈发闪耀。在龚明檀等人的努力下,《湘鄂西沙岗革命斗争简史》顺利出版,为沙岗红军街升级成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提供了强有力的佐证。如今,漫步修缮一新的红军街,既能看见江汉平原传统民居的古朴风貌,又能在“红军粮站”“苏维埃政府旧址”等场景中沉浸式感受革命岁月。纪念馆里,贺龙、陈香波、彭之玉、段德昌、柳直荀、周逸群等革命英烈的铜像巍然屹立。橱窗里,血渍浸染的草鞋、锈迹斑驳的油灯等老物件,仿佛将人拉回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

沙岗社区居民廖宇斌说,修缮后的红军街和以前不一样了,道路更加整洁通畅,老房子也都变新了,看着都特别舒心。现在常有游客来,也让更多的人知道了沙岗的红色故事,住在这里也很自豪。

沙岗镇宣传干事朱超凡说,围绕“湘鄂西苏区红色源头”这一核心,按照“1条主线+3个核心区+N个体验点”规划线路,打造“可看、可听、可玩、可感”的红色文旅带。在纪念馆内设置“诵读家书”“革命知识问答”“红色拓印”等互动装置,让游客不只是“看”,更能“参与”。截至目前,湘鄂西苏区早期首府纪念馆年接待游客约4万人次。

红色文化“活起来”,红色基因才能更好“传下去”。如今,红军街成了沙岗小学的“户外思政课堂”:学生们亲手制作拓片,将英烈模样印在纸上;听老师讲述沙岗革命故事,让历史从书本里“走出来”,流进校园角落,住进学生心田。

沙岗小学政教主任冉旭告诉记者,在湘鄂西苏区早期首府纪念馆里,看着实物展品学历史,比在教室读课文更有代入感,能让他们真正“触摸”到家乡的红色记忆。截至目前,学校每学期已组织红色主题户外课加上校内专题课约400节。

这片土地上,最动人的传承正在发生。沙岗小学四年级学生段翊峰是一名“红领巾讲解员”,为了讲好红色故事,他不仅向老党员“取经”,收集真实细节,还计划用画画、拍短视频的方式,让沙岗红色文化传播得更远。

沙岗小学四年级二班学生段翊峰说,听老师说这里曾经有3000多名烈士为革命牺牲,陈香波烈士牺牲时才28岁,每次讲到这些细节,都会更珍惜现在的生活,自己有责任把他们的精神传承下去。

从梳理历史的龚明檀,到传承精神的段翊峰;从记录过往的《简史》,到播撒火种的思政课堂,沙岗红色基因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接力。如今,红色文化已融入沙岗的城乡肌理——红军街、红军饭堂、红军水壶、烈士陵园、贺彪纪念馆、陈香波纪念馆,都是红色故事的“载体”;红色精神更刻进了沙岗人的血脉,在一代代人的守护与创新中薪火相传。

沙岗社区党总支副书记陈业龙说,像革命先辈那样扎根基层,将经验传承给青年干部,同时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把抗疫、抗洪精神转化为服务民生的实干力量。

朱超凡对记者说,下一步,还将开发“红色文创市集”,邀请本地手艺人现场制作、售卖文创产品。邀请游客、网友分享参观体验,进一步扩大沙岗红色文化的影响力。

(通讯员:方圣洁、倪章宇/编辑:张倩/一审:唐杰/二审:王桃芳/三审:江敏)

责任编辑 梅媚
分享到: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