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宜昌夷陵:“森林女儿”的脚步,是青山最暖的年轮

宜昌夷陵  2025-10-24 10:32:11
分享到:

在宜昌市夷陵区雾渡河镇,32945公顷的林地绵延起伏,其中乔木林地占98%,森林覆盖率高达84.17%。这一片绿意盎然的生态财富背后,有一群女性护林员,她们用脚步丈量青山,用责任守护绿色。杜华玲便是其中之一,她平均每月巡护200小时,全年行程累计达3000公里以上,协助处置率100%,管护区内未发生一起大型森林火情。

天刚蒙蒙亮,杜华玲就和队友刘春华、任姜永整装待发。她们今天要走完四条野生动物监测样线,每条样线约五公里。山路崎岖陡峭,加上三十多度的高温,预计全程需九小时。她们穿好防护服,拿上镰刀,背起水壶、干粮、平板和手电等装备,踏进晨雾笼罩的山林。

尽管经验丰富,深入大山依然充满挑战。从依稀可辨的小径到无路可走的密林,她们一度迷途至悬崖边。偏偏天公不作美,暴雨倾盆而下,山路泥泞湿滑,每一步都充满危险。她们互相搀扶,在雨中艰难寻路。最终,她们完成了样线巡查任务,可下山时已是暮色四合。走出密林的那一刻,紧绷的神经终于放松。这时她们才注意到,膝盖和手臂布满划痕,头发凌乱沾满枝叶,衣裳湿透滴着泥水。三位爱美的女子相视而笑,打趣彼此的狼狈模样,笑着笑着,雨水、汗水和泪水交织成无声的拥抱……

这样的巡山只是她们日常工作的缩影。从最初对森林的陌生与恐惧,到如今两天不进山就满心牵挂,杜华玲完成了从护林员到“森林女儿”的蜕变。她时刻关注着树木的健康状况、火灾隐患,留意村民是否有焚烧秸秆的行为,观察是否有野生动物出没的痕迹。

对她来说,全镇109棵古树,不是沉默的植物,而是亲切的老朋友,每棵树的年岁、脾气、枝丫走向、生长节奏,哪棵树有虫洞,哪棵树有鸟巢,甚至古银杏每年结多少果子,她都记得分毫不差,和台账一样精准。

今年44岁的杜华玲并非土生土长的雾渡河人,但在她心里,辖区里的留守老人都是她的“大爹”“大妈”。她会为感冒的老人捎药,手把手教老人用手机缴费。真诚换真心,凡是杜华玲宣传的林业政策,村民不仅熟记于心,更主动当起义务宣传员。数年的坚持一直被认可,在老人们心中,“杜姑娘说的都是对的”。

偶尔响起的微小火情报告的电话铃声,是她们冲锋的号角。每当此时,杜华玲和姐妹们立刻投入战斗,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装备检查,冲向第一现场。她们动作娴熟,精准判断火势走向,迅速开辟隔离带,挥舞拖把,每一个动作都透着与火情对抗的决心,没有丝毫迟疑。橙红色的防火服格外耀眼,如同一道永不退缩的防线,直到整个火场无任何复燃的可能,这群逆行的身影才会带着满身烟尘撤离。

有团队的支撑、村民的支持,还有对山林的挚爱、对工作的热情,让杜华玲即便饱受膝踝旧疾之苦,也从未想过放弃。“守林子就是守家”,这是她的责任,更是她的使命。

队友刘春华最感欣慰的是丈夫的理解和支持。巡山归来,丈夫主动包揽家务;任务紧迫时,还会驱车前往协助。这份温暖,成为她前行的力量。

45岁的任姜永是团队中最年长、经验最丰富的成员。她的背包宛如百宝囊:饥饿时能变出野果,受伤时能掏出创可贴。在岔路口犹豫时,她会精准指引:“走左边,半小时后有清泉,但要小心青苔防滑……”

这支队伍的魅力,还吸引了90后新生力量。黄郑伟因把大山当作“游乐园”而加入,喜欢在山里打板栗、捡菌子;城市姑娘刘斯琦则出于对爬山游玩的好奇而来。入职后她们才发现,护林工作远非想象中浪漫,体力的透支、经验的缺乏让她们一度萌生退意。但在团队的帮助下,通过一次次培训实践,她们逐渐理解了职责所在,与山林建立了深厚感情。最让她们欣慰的是,巡山中陆续发现珍稀野生动物踪迹,见证森林覆盖率逐年提升。七载光阴荏苒,两位年轻人已在守护青山的道路上扎下根来。

她们是妻子、母亲、女儿,更有一个响亮的名字——护林娘子军。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只有日复一日的坚守。她们让“护林员”不再只是一个职业,更成为一种融入自然的信仰,在绿水青山间熠熠生辉。

(通讯员:谭蓉 周洲 一审:陈铭 二审:朱家梅 三审:高秉龙)

责任编辑 梅媚
分享到: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