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咸安:“专业社工+志愿服务”激活社区治理新生态
“看,现在这俩孩子,自信多了!”在咸宁市咸安区盘泗洲社区,社区工作者潘婷指着手机里的照片,欣慰地对记者说。照片中,10岁的萱萱(化名)和9岁的泽泽(化名)正大方地在社区活动中表演节目,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而就在一年前,这对父亲常年在外务工、由奶奶独自照看的姐弟,还曾因性格极度内向,让家人和社区担心不已。
这个转变,源于盘泗洲社区作为咸安区唯一一家省级“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试点社区的探索实践。近日,记者走进这个位于淦河畔的混合型社区,实地感受“专业社工+志愿服务”如何在这里落地生根,焕发活力。
从“躲窗帘后”到“主动表现”:专业力量精准介入
“第一次上门,弟弟整个人躲在窗帘后面,姐姐也只敢偷偷探个头。”回忆起初次走访萱萱家的情景,潘婷记忆犹新。社区迅速启动联动机制,链接咸宁市心理学会的专业力量。心理咨询师向艳为姐弟俩提供了弹性的常态化心理疏导服务。同时,社区“护苗”服务队的志愿者——就住在同小区的三位热心人,接过了上门课业辅导的“接力棒”。
专业社工的科学评估与持续跟进,加上志愿者的邻里温情与日常陪伴,形成了强大的合力。如今,姐弟俩的不良习惯已彻底改变,变得大方自信,积极融入社区集体。这个案例,是盘泗洲社区“专业社工+志愿服务”模式惠及民生的一个生动缩影。
“四融合”路径:破解混合型社区治理难题
盘泗洲社区常住人口近万,别墅、洋房、高层、公租房并存,居民差异大,过去曾面临资源分散、服务效能不高等治理痛点。
“关键是要找到一条可持续的路子。”盘泗洲社区党委书记王利霞介绍,社区落实“专业社工+志愿服务”,探索出的“需求融合、资源融合、服务融合、机制融合”这“四融合”路径,让专业社工与志愿服务实现了“化学反应”。
需求融合搭平台。社区打造的“泗邻居”公益空间,最初只是一个闲置物品漂流点。但社工和志愿者在服务中敏锐捕捉到居民衍生出的托管、助残等新需求,使其逐步升级为综合性志愿服务阵地。
资源融合建队伍。社区并非大包大揽,而是巧妙撬动社会资源,引进了4家专业社工机构,带动了10家公益组织入驻。并形成了“理事会+4支职能分队(爱老、助残、护苗、暖新)”的“1+4”管理架构,“专业社工支撑、骨干引领带头、志愿者广泛参与”的人才梯队。
服务融合惠民生。专业社工提供理论授课和实践带教,让“业余”的志愿者变得更“专业”。服务队队长能直接联系、调度志愿者解决问题,实现了“小事不出队”。
“公益循环”激活社区治理“一池春水”
在盘泗洲社区,志愿服务不再是单向付出,而是一种可循环、可持续的社区生态。专业社工的引领,确保了服务的专业性和精准性;庞大的志愿者队伍,则让服务能够渗透到社区的每个角落。两者深度融合,释放出巨大的乘数效应。
目前,社区已招募志愿者1882人,培养持证初级社工30人、中级社工5人、高级心理咨询师5人,社区工作人员全员持证。累计开展心理咨询、精康融合等专业服务10余类,志愿活动100余场,覆盖群众5800余人次。
咸安区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盘泗洲社区的“专业社工+志愿服务”实践经验将在全区更多社区进行推广,积极搭建平台,引导社工机构进驻,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旨在让更多社区形成“社工引领志愿者,志愿者赋能社区”的良性治理新生态。
(融媒体记者:王媛媛 通讯员:余腾 范细霞 潘婷 一审:董盈 二审:聂国力 终审:伍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