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从“捕鱼人”到“养鱼王”——汉江渔民郭俊杰的转型之路

汉水襄阳  2025-10-21 19:48:08
分享到:

10月16日清晨,老河口市仙人渡镇靳家湾村,养鱼能手郭俊杰的鱼池边一片忙碌。收网、装桶、过秤、装车,一套熟练的动作下来,一批批优质鱼苗被交付到等候多时的养殖户手中。

▲退捕渔民郭俊杰(左)捕鱼,准备供应市场

“以前在汉江上捞野鱼、放网箱,现在上岸用池塘养鱼,从靠天吃饭到科学养殖,这条路算是走对了。”望着眼前200多亩的养殖基地,郭俊杰感慨道。

郭俊杰曾是汉江上数以千计的渔民之一。老河口市毗邻汉江,不少沿江居民“靠江吃江”。然而,随着捕捞、养殖规模无序扩张,“母亲河”不堪重负——江水变浑了,鱼也越来越少。

转机始于一项重大决策的实施。2020年启动的长江十年禁渔,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全局计、为子孙谋的重要部署。作为长江最大支流,汉江的禁捕工作牵动全局、影响深远。要让这一利国利民的政策真正见效,关键在于妥善做好上岸渔民的安置保障,确保他们“稳得住、能致富”。

在此背景下,郭俊杰的故事有了新篇。“受水质影响,在网箱里养出来的鱼卖不上价,还遭遇两次水灾,损失惨重。”恰逢汉江实施禁捕退捕,郭俊杰一咬牙,收网上岸!

上岸后干什么行当能够过得更好?一身养鱼的本事又如何发挥?就在郭俊杰为转型迷茫时,当地农业部门主动找上门,邀请他带头创业。

“我们不仅要落实禁捕政策,更要为渔民铺好转型之路。”老河口市农业农村局水产业促进中心负责人安康介绍,当他们提出利用沿江水源优势发展陆基高位圆池养殖的方案,郭俊杰眼前一亮。

“这大圆池内有乾坤,可通过三级排水系统和尾水处理设施,实现养殖用水的多次循环利用,还能套养卖价高的鲈鱼,好养活的草鱼、鲢鱼,以及可充当饲料肥料的水生植物,实现‘一池多收’。”郭俊杰说,相比于网箱养鱼模式,集约化生态养殖单位产量高、污染物排放少,优良的水质、稳定的环境也更利于鱼类生长。和家人一合计,他便欣然接过“开路先锋”的大旗。

▲老河口市仙人渡镇智能化生态循环渔业产业园

建池有补贴、技术有指导、销售有渠道……郭俊杰借着政策东风,建起“生态循环鱼池”,开启了从“捕鱼人”到“养鱼人”的转型之路。

“比起在江上‘讨生活’,现在风险小、收入稳,高附加值的鱼也越养越多。”郭俊杰介绍,随着成鱼产量和品质不断提升,往往是鱼还没长大,订单就来了。

如今,他的5个基地可年产成鱼100万公斤,年销售额超千万元,成了当地名副其实的“养鱼王”。

自己富了,郭俊杰不忘拉“老兄弟”一把。除了每年提供2000多人次的就业岗位,他还倾囊相授养殖技术,带动周边村镇成立十余个合作社和养殖基地。

在政府推动下,智能化生态渔业产业园拔地而起,更多上岸渔民在这里找到新出路。目前,该园区已吸引6家企业入驻,全面达产后年产值预计突破1亿元。

从“捕鱼人”到“养鱼王”,郭俊杰的转型之路,正是汉江沿岸落实国家政策、推动绿色发展的生动缩影。如今,重归宁静的汉江再现水清鱼跃美景,沿岸生态民宿、观光农业等新业态悄然兴起。

“绿色生态与经济效益可以双赢。”老河口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高龙虎表示,将持续推动设施渔业发展,让更多上岸渔民唱响属于自己的“致富渔歌”。

责任编辑 刘沛然
分享到: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