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非凡历程的实践与启示 | 从“后卫”到“前锋”的开放之路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十四五”以来,中国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湖北加快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外贸实现跨越式发展,外资稳居中部第一,枢纽能级攀高向强。
在上周召开的2025中国—北欧经贸合作论坛上,湖北在光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与欧洲多国之间达成合作项目69个,总签约金额超1000亿元。北欧论坛是中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专门面向北欧国家的经贸合作长效机制,从2018年以来已经连续举办了七届,不仅推动了中欧之间的经贸合作走深走实,更成为湖北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的重要平台。
湖北省商务厅制度创新处处长 陈伟:这其实是我们全省推进制度型开放、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的一个具体实践。过去四年,我们以湖北自贸试验区为引领,累计推出了357项省级制度创新成果,其中30项在全国复制推广。
新时代以来,中国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分7批设立22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伴随国家开放布局的深入推进,湖北以平台建设破局,逐步将区位劣势转化为开放新优势。在自贸试验区、综保区等开放平台的制度创新赋能下,花湖机场这个内陆唯一的航空智慧口岸,用五年时间从蓝图变为辐射全球49个城市的航空货运枢纽;中欧班列(武汉)在高效通关模式保障下,开行量连续两年突破千列大关,让湖北与亚欧各国的联系愈发紧密。
欧洲跨境电商平台Voghion招商运营总监 董妙:包括一些广深的我们的卖家、一些贸易商,逐渐地把自己的运营团队转移到中部这边,因为这边有新的航线。
“十四五”期间,中国已稳居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第一大贸易伙伴,货物贸易总额连续多年位居全球首位,吸引外资与对外投资规模均跻身全球前列,彰显了中国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担当。在这场高水平开放的大潮中,湖北凭借独特优势,成为吸引全球资本的“强磁场”。过去四年,湖北新设外资企业2259家,实际使用外资达98亿美元。从德国博世华域的“六连投”,到法雷奥全球最大研发中心的落户,再到意大利艾利特拉1938集团中国总部落户,外资巨头坚定选择湖北的背后,不再是传统成本优势,而是这里完备的产业生态与迸发的创新活力。
意大利艾利特拉1938集团全球总经理 马可·托内利:我们把握机遇,将产品从传统制造升级为技术驱动的新设备,自豪的是,此刻我们在中国的子公司也已成为集团内最具创新力的先进企业之一。
外资集聚与产业升级,不仅让全球企业在湖北扎根发展,更带动湖北外贸结构加速优化、新型贸易方式蓬勃兴起。2021年至2024年,湖北外贸接连跨越三个千亿台阶,背后是出口模式从“汗水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型——机电产品占据半壁江山,集成电路、锂电池等“新三样”成为出口增长的新引擎。更值得关注的是,跨境电商爆发式增长27倍,标志着湖北企业正通过新的贸易方式,直接链接全球消费市场。
程力专用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国际市场部部长 陈苇:现在逐渐欧洲的国家开始认可我们的产品了,我们高效的工作效率,让他们也享受到了高效的服务。
从“沿海开放的后卫”到“内陆开放的前锋”,湖北通过打造高能级开放平台、构建现代化物流体系、培育国际化的产业生态,在全球化的新格局中成功开辟出自己的赛道。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石智雷:湖北这种对外开放的模式对于其他省份,尤其是内陆省份的开放是有很强的借鉴意义的,在对外开放这个领域,我们在整个中部地区我们已经形成了一种支点的作用,给整个中部省份带来了一个资源配置、分工协作以及合作共赢。
(长江云新闻记者 沈雅洁 黄朋威 李慕文 曹文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