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长阳:技术赋能 高山蔬菜“避雨延秋”促增收
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是全国高山蔬菜核心产区,是华中、华南地区“夏秋淡季蔬菜”重要供应基地。如何助力高山蔬菜产业增产值、翻身价?长阳以技术破局、政策助力、品牌赋能,探索高山蔬菜“避雨延秋”技术,激发出“棚”勃生机。
秋意渐浓,在长阳榔坪镇、火烧坪乡、资丘镇等地的蔬菜大棚内却温暖如春,村民们正忙碌地采摘西红柿。然而,曾经秋季的连绵阴雨与霜冻期,一直是菜农的心头难。
“原来露天番茄受下雨和温度的影响容易裂、麻,病虫害也多。”榔坪镇文家坪村菜农李海银说道。
资丘镇杨家桥村菜农覃玉蓉说:“原来种的是随行情,价格不稳定。”
露天种植的被动局面,因避雨延秋大棚的普及而改变。大棚通过物理隔绝雨水,蔬菜生长期延长,病虫害大幅度减少,同时还解决了裂果、麻点等难题,实现了采收期与商品率双增长。
菜农李学甫笑着说:“我们原先种露地西红柿的时候,亩产10000斤,只能卖到7000斤商品果,我们现在改成避雨延秋大棚以后,亩产可以达到18000斤,可以卖15000斤商品果,采摘期可以延长20天左右,亩(产)收入可以增加一万元。”
“大棚里少打药水,不上点子,长得光滑些,颜色好些,大棚里的品质比露天要好。”覃玉蓉说。
除此之外,技术革新也在推动种植结构升级。过去亩产仅千元的“萝卜白菜”,逐步被辣椒、西红柿等高附加值蔬菜品类替代。
“种辣椒、西红柿每亩的产值就可以达到1万甚至2万,像去年能达到3万多,精细化管理又提高我们的收入了。”资丘镇杨家桥村菜农雷华平说道。
今年,当地又实施品种优化与保险托底,双管齐下,对新引进的吉诺比利西红柿实现订单种植保底价,为村民吃下“定心丸”。同时,政策兜底每亩千元的大棚补贴,也点燃了菜农种植生产的积极性。
“现在政策好,大棚的补贴给我们搞的是一亩田1000块钱,在建设成本上首先来说就要节约1000块钱,起码我们有积极性,对我们也是一种相当大的鼓励。”雷华平笑着说。
资丘镇杨家桥村党总支书记雷爱华说:“去年的政策和今年政策,我们的老百姓就增加了2000多亩的大棚。”
此外,“长阳山蔬”区域公用品牌成为开拓市场的利器。不仅在本省商超设立专柜,更成功打入浙江、上海、广州等高端市场,品牌效应持续显现。
明康汇生态农业集团蔬菜采购经理王建海说:“目前消费者对于长阳山蔬系列的产品,热爱程度是非常高的,长阳山蔬产品在我们当地市场表现是非常好的,在我们终端会有非常好的竞争力。”
2025年,得益于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项目支持,长阳已建成避雨延秋大棚面积超过5万亩,覆盖30个重点蔬菜专业村。年产出优质高山蔬菜120万吨,综合产值60亿元,带动3万余户种菜农户均增收致富。
(来源 长阳融媒体中心 记者 汪华莉 田亚敏 通讯员 黄文胜 雷丹 编审 李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