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探秘湖北“尖刀”工程丨湖北孕育北斗 “中国芯”

长江云新闻  2025-10-20 19:25:46
分享到:

近年来,湖北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围绕存储芯片、北斗通导遥一体化、超大功率激光、肺部磁共振成像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持续攻坚,取得显著突破,不断催生新技术、新产业,为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注入强劲动能。今起,本台推出系列报道《探秘湖北“尖刀”工程》,首站走进武汉大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来看看他们的创新成果。

记者 汪佳睿:走进地下车库或者大型商场,手机定位信号就会丢失。你看我手机上的定位信息就在瞬移、跳跃,而我身边的小车装备了武汉大学最新研发的北斗高精度芯片,它能在地下车库完成自动驾驶以及精准泊车,还能在地图上精准记录下运动轨迹,同时还能分析出小车所在的楼层。

这款北斗高精度定位芯片,出自武汉大学卫星导航定位研究中心江金光教授团队之手。针对城市复杂环境,开发出了室内外无缝衔接的定位模组。在室外林荫道、隧道、高架桥等复杂场景中,定位精度可达分米级;转入如5公里长隧道等室内环境,仍能保持约0.2米的高精度定位。

武汉大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教授 江金光:面向交通物流、智能交通、室内外服务定位等应用场景开发专业模块,具备通导遥一体化系统接口,实现空天地一体化。室内的场景比如说那种物流系统里边,它能够自动地给你送到指定的位置。

然而,突破之路并非坦途。2023年,江金光团队承担湖北省科技厅所支持的“尖刀”技术攻关项目,启动“北斗高精度定位与授时芯片研制及通导遥一体化应用”项目。项目初期,团队面临重重难关——部分核心技术受制于国外。他们曾采购国外高性能设备进行拆解研究,却发现其中许多元件无法满足国产化需求。

武汉大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教师 严培辉:测试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他们很多的技术,比我们相应的技术要好。它里面的定位芯片、数据接口,包括通信协议都不一样,我们用不了,困难还是蛮大的。

面对困境,团队毅然走上自主研发之路。依托武汉大学在北斗领域深厚的技术积累,他们成功研发出北斗高精度定位芯片。然而,室内信号弱仍是待解难题。为此,团队创新思路,首先为芯片配备国产惯性导航器件,可根据运动状态自动推算轨迹;继而自主研发具备AI功能的深组合导航算法,与北斗信号形成有效互补。

武汉大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教授 江金光:通过芯片加上我们的算法,根据不同的场景模拟不同的卫星定位信号。每一秒钟去修正惯导推的位置,实现稳健连续高精度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就好比我一个手表一样,每一个小时我核对一下北京时间,我这个手表肯定走得很准。

目前,团队研发的北斗高精度定位芯片已跻身国际领先行列,精度达亚米级,远超美国苹果设备的米级精度;成本也从国外产品的数十万元降至千元级别,成功打破垄断。该芯片已在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领域投入应用,累计销售28.7万片,实现产值3228.42万元。未来,还将在智慧城市、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开展示范应用。

(长江云新闻记者 汪佳睿 唐清辉)


责任编辑 徐珊珊
分享到: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