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这个理》:本草又芬芳
湖北罗田,中国茯苓之乡,全国每5颗茯苓就有1颗是“罗田产”;它还是医圣故里,一代名医万密斋在此施岐黄之术,悬壶济世。就是这样一个大别山脚下的静谧小县城,近些年却悄悄热闹起来。
百姓故事,专家视角。由湖北省社科联、湖北广播电视台、湖北省委网信办联合主办,湖北电视综合频道联手长江云推出的系列理论故事节目《是这个理》第127期:本草又芬芳。代代相传的中医药文化如何“飞入寻常百姓家”?让我们和武汉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赵婷一起前往罗田,循着药香去寻找答案。
金秋时节,罗田县的大别山道地药材交易市场迎来了天麻的集中采挖上市,市场里热闹非凡,来自各地的药商穿梭其中,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
陈云翔是本地药农,他祖祖辈辈都在和中草药打交道。在他的概念中,茯苓、天麻是这片山林田野赐予他们的丰厚馈赠,早已融入每个人的生活日常。
眼前这位80后医生叫雷威,他所在的罗田县中医院,1984年更名为“罗田县万密斋医院”。不过在入职前,他和大多数本地人一样,对这位明代医学家不甚了解。后来,通过研读万密斋的经典名方,雷威这才发现万密斋在妇科、儿科领域确实颇有建树。
“李时珍的药,万密斋的方”,雷威经常琢磨,如何让更多人对万密斋的了解不仅仅停留在这句话上。2021年,作为西医出身的他,突然做了一个决定:要和万密斋一样,学中医!当时不少同事质疑他的决定,认为他已40多岁,且早已晋升为副主任医师,此时再重新学习中医为时已晚。但雷威的想法十分坚定,他认为万密斋能与李时珍齐名,必然有其独特之处,后人应当将这门医学学问传承下去。
说干就干,雷威拜师全国名老中医邵金阶,学习中医理论,认识中草药。但中医的博大精深,时常让他感到力不从心。李时珍在著作中记载的中草药种类达一千多种,雷威学习了近3年,仍然没有认全;中医要求辨证论治,复杂的诊疗逻辑也让他头疼不已。立志传承密斋文化,半路出家的雷威,能坚持下来吗?
在罗田县城以北60公里的九资河镇,一位曾经的“小镇青年”和雷威一样,为中药材喜,也为中药材忧。方永贵今年53岁,在26岁那年,外地打工的他回到罗田县九资河镇,想在老家闯出点名堂。
九资河镇有天麻种植的历史与传统,但当时的种植规模十分有限,多为零星种植,且种植地点分散在山上或防空洞内,导致产量极不稳定。从安徽学习种植技术归来的方永贵,破天荒地将一亩天麻试种在了大田里,在当时引发了不小的轰动。
到了第二年的采挖季,方永贵的地里,天麻果子大丰收。乡亲们见状纷纷带着天麻下了山。然而,就在大家伙儿打算大干一场的时候,意外却发生了。在田里收获的天麻,个头远不如预期,大多是“大屁股、尖头”的形态,部分天麻的个头甚至比天麻籽还要小。当时流传着一种说法——天麻在同一个地方只能种植5年,之后就种不了了——这种说法像一道魔咒,让原本满怀信心的种植户们陷入了焦虑。
当家乡的天麻产业不知路在何方,当古老的中医智慧遭遇现实的迷惘,九资河镇的方永贵,万密斋医院的雷威,两个年轻人站在了各自人生的十字路口。虽身处不同时空,俩人却做了相同的决定:这边,方永贵全国各地到处跑,为退化的天麻种源找解药;另一边的雷威在望、闻、问、切的日常里,积攒独属中医的那份宝贵经验。
在前辈们的带领下,雷威和团队立足临床需要,将万密斋几百年前的经典方剂,从一行行古籍里的墨香,变身为一瓶瓶看得见、用得上的中药新制剂。
方永贵四处奔走,邀请省农科院的专家和高校技术专家到药田现场问诊把脉,进行乌红杂交的改良。解决了种源退化的问题,九资河的天麻亩产从3000斤增加到了7000斤,大家伙儿的信心又回来了。2009年,九资河天麻产值历史性突破1亿元;2024年,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25万亩,产值27亿元。
2024年9月26日,大别山道地药材产业园隆重开园,集趁鲜加工、交易、菌种生产、冷链仓储于一体,补齐了中药材产地趁鲜加工短板。目前,园区已有众赢药业等5家药企入驻。自开市以来,吸引全国客商常驻园区。
朱鹏的药膳馆刚开业不久,作为能人回乡的他,尤其看好家乡中医药文化这块金字招牌,他计划将万密斋的养生理念与罗田本地道地药材相结合,打造出具有独特风格的药膳产品。
王辉是罗田本地人,3年前加入大别山研学团队,主要负责研学课程开发和设计。从学习中药材,到了解万密斋中医药文化,这3年,有10万人通过参与研学这个项目,和王辉一起走进罗田,认识罗田。
2024年1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澳门科技大学时强调,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件大事。要把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9月底,陈云翔正在将最新鲜的天麻打包发给远方的儿子;方永贵今年带头拿下1000亩山林,将迎来收获的季节;雷威和他的团队将在新的院区,开始有关万密斋养生、医养的新探索。在湖北黄冈,蕲春蕲艾、麻城菊花、罗田天麻,一批草本品牌正借船出海,形成一股强劲的草本新势力。
责任编辑:刘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