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星堆到良渚,江城书房“再现”长江文明考古现场
10月18日,长江文化研究者、荆楚诗词旅游推介官袁智在江城书房带来 “文明现场:从三星堆到良渚” 主题分享。该系列讲座自9月启动,已连办六场,逐步揭开“自然人文长江”的神秘面纱。
考古发现补齐长江文明拼图
“很多人初识考古可能从《盗墓笔记》开始,但考古和盗墓有严格区别。”袁智老师开篇即打破大众认知误区。他指出,考古的核心是“还原古人生活场景”,如同时光倒流,重现先民居住、劳作、祭祀的真实状态。“三星堆的文物像散落的拼图碎片,新埋藏坑的发现不断补齐了祭祀场景、阶层发型差异等关键信息。”
长江下游良渚文明被称为5000年文明史最重要的实证,其以大规模水利工程、玉器礼制、统一神徽信仰及城市体系,突破了西方“文字、金属、城市”的文明标准,重新定义了中国文明起源;通过玉器材质与工艺差异体现,形成“礼的最早实践”和社会分层。通过这些细节,袁智让听众明白:中华五千年文明从来就在“现场”。
三大贡献解开长江文明面纱
袁智介绍,长江流域对中华文明的重大贡献,集中体现在稻作起源、最早古城、陶瓷三大领域。江西仙人洞、湖南玉蟾岩、浙江上山等遗址发现了最早的栽培稻,这些都证明了中国是迄今为止考古证实的世界栽培稻的起源。湖南常德澧县城头山遗址也是中国最早的古城,同时良渚古城、石家河古城的聚落体系,为后世都城建设提供了重要范式。
“提到陶瓷之乡,大家想到景德镇,但其实景德镇在宋朝之后更有名气,而我们的长江流域也被称为陶瓷之乡。在江西我们找到了最早的陶片,距今2万年。中国人最早的陶器用于生产生活,而西方人最早的陶器则是雕塑。”现场听众发出阵阵惊叹。浙江上山文化出土的红陶、良渚文化的黑陶,此后长江流域的越窑、官窑、景德镇窑等使中国“瓷国”美誉传遍世界。
长江流域文明的延续与联动
在长江中游,袁智聚焦长江文明的“延续性”:“从100万年前的郧县人到延续至今的楚文化,长江中游涵盖‘100万年人类史、1万年文化史、5000年文明史’完整脉络。”他特别提到楚文化的浪漫主义基因:“高庙文化‘凤鸟负日’、石家河玉团凤,这些飞鸟形象藏着楚人‘翱翔天际’的想象,成为中国浪漫主义的源头。”
古蜀文明中,宝墩古城是“前世”,三星堆是“鼎盛”,金沙遗址是“延续”。袁智将长江流域多个文明联动,证明长江流域文明从未隔绝:“三星堆青铜技术可能源自盘龙城,金沙‘四鸟绕日’金箔与湖南高庙文化凤鸟纹遥相呼应。”
“知其何来,方明所往”。袁智向读者推荐了《长江文明》一书,呼吁读者从地理视角理解文明演进。
据悉,武汉图书馆“长江文明”系列讲座后续还将聚焦人文长江、武汉等主题,这场跨越五千年的文明之旅,仍在期待更多市民走进书房,共同解码长江的永恒魅力。
(长江云新闻记者 刘炜 通讯员 伍萍 孙瑾杰 袁智 图片由武汉图书馆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