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绿”而动 向“新”而行——宜昌新能源交通多场景融合成趋势
逐“绿”而动,向“新”而行。交通运输行业是我国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重点领域。
近年来,宜昌交通与新能源融合的应用场景愈加丰富,绿色能源正引领全市交通行业加快转型。
01
运载工具更新换代
“以B413路公交线路为例,其车辆年运行里程145万公里,年度减少碳排放达1820吨。”日前,宜昌公交集团营运技术部副主任余江陵告诉记者,目前全市93条公交线路中,已有80条实现新能源公交车全覆盖。
在公共交通领域
我市公交车正逐步实现电动化替代
低噪声、零排放的新能源公交车
成为城市新“宠儿”
宜昌城区已有586辆新能源公交车
占公交车辆总数的79.3%
同时配备了629把充电枪
▲2024年12月12日,宜昌城区50台新能源公交车正式交付。
为打造绿色交通体系,我市先后出台《宜昌市交通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宜昌市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等文件,明确构建绿色低碳交通体系的七个方面任务,强调坚持生态优先,推动交通绿色转型。
近年来,宜昌持续推动交通运输领域的技术进步、模式创新、观念升级,交通运输工具日趋低碳环保。
截至今年5月底
全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达7.7万辆
较2020年的4826辆增长了约15倍
新能源汽车
正成为越来越多市民的购车首选
宜昌拥有232公里长江干线,是长江流域最繁忙的“黄金水道”之一。传统柴油机船舶在行驶过程中造成的大气污染及水污染较为严重。加快船舶更新换代势在必行。
▲7月28日,长江首艘纯甲醇动力智能船“长航货运006”轮在枝江下水。
★ 2022年3月,全球载电量最大的纯电动游轮“长江三峡1”号在宜昌建成下水。
▲2023年10月11日,我国首艘氢燃料电池动力示范船“三峡氢舟1”号在湖北宜昌三峡游客中心(九码头)完成首航
★ 2023年10月,国内首艘氢燃料动力示范船“三峡氢舟1”号在三峡游客中心完成首航。
★ 今年7月28日,新一代130米绿色智能川江标准船“长航货运006”轮在枝江顺利下水。这是长江流域首艘采用纯甲醇动力的智能船舶,单台甲醇燃料中速机每年减碳量超5000吨,同时可减少60%的氮氧化物和高达99%的硫氧化物排放。
据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全市现有及在建
新能源船舶达121艘
电动、甲醇动力成为船舶动力新选择
02
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秋日细雨中,一艘停靠在三峡游客中心码头的游轮接上港口岸电,既无黑烟排放,又无噪声污染。
▲5月23日,客轮停靠在湖北秭归港码头使用岸电。新华社发
早在2015年,国网宜昌供电公司岸电运维负责人李兴衡就参与了三峡库区首个岸电试点工程项目的建设运营。
“当年在秭归县茅坪镇松树坳村沙湾锚地投入的首批岸电设备并不太受欢迎,很多船主都持观望态度。”李兴衡回忆,10年前,船舶靠泊在码头时都是以柴油发电为主,油烟重,排放的油污污染江面,岸边甚至能摸到黑色粉尘。
10年过去了,岸电项目在宜昌推广得如何?李兴衡介绍,目前长江宜昌段主要经营性码头已实现岸电全覆盖,71个码头共建有岸电桩182台(套)。岸电设施综合用电价格不超过1元/千瓦时,远低于2.5元/千瓦时的船舶柴油辅机发电成本。
截至今年9月30日
宜昌岸电项目
已累计为57122艘次船舶
提供岸电电量5968.22万千瓦时
可替代燃油消耗14025吨
减少有害物质排放44179吨
为船舶节约用能成本7828万元
水港之外,空港亦迎来新改变。
过去,飞机停靠机场登机廊桥待飞期间,主要靠飞机APU(辅助动力装置)进行供能,为飞机发电、送风、照明。但APU以航空煤油为燃料,不仅成本高、噪声大,还会排放废气。
2020年,宜昌三峡国际机场与国网宜昌供电公司合作,布局11套廊桥岸电设备,实现“以电代油”,向飞机提供电能。
03
产业链助力新发展
宜昌推动新能源交通融合发展具备坚实基础。
作为“大国重器”三峡工程所在地
宜昌水电开发水平全国领先
全市水电站454座
(含三峡、葛洲坝电站)
水电总装机容量2779万千瓦
以全国0.2%的国土面积
贡献了全国10%的绿色水电
▲三峡大坝。郑家裕 摄
同时,近年来宜昌依托雄厚的化工产业基础和丰富的磷矿资源,全力推动绿色化工—新能源材料—动力总成、高端装备制造“三级迭代”。
宁德时代邦普、欣旺达东风、楚能新能源、万华化学、远景科技等一批新能源电池产业链上下游龙头企业先后重仓宜昌,已基本形成了涵盖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的新能源电池产业链闭环。
如今
宜昌的城市公共区域
交通干线、物流枢纽等场景
都用上了本地产绿电
多辆搭载本地产动力电池的
BRT公交穿行市区
一批承担着磷矿运输重任的
新能源重型卡车
也用上了“宜昌造”电池
4月25日,交通运输部、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十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7年,基本形成多部门协同的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机制,政策法规、标准规范、技术装备体系逐步健全。交通运输行业电能占行业终端用能的比例达到10%,新增汽车中新能源汽车占比逐年提升,交通运输绿色燃料生产能力显著提升。
随着宜昌绿色能源产业不断壮大,“交通+新能源”的应用场景将进一步拓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