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耄耋匠人刘学清:一方刻刀“刻”守千年傩魂

长江云新闻  2025-10-17 22:42:49
分享到:

在恩施州鹤峰县的青山绿水间,回荡着一种被称为“中国戏剧活化石”的古老艺术——鹤峰傩戏。傩戏的灵魂,在于那些色彩浓烈、神形兼备的面具。在五里乡,79岁的老匠人刘学清,用近二十年的坚守,将一块块寻常木头雕刻成具有神韵的“脸子”,默默守护着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血脉与根基。新时代的我们,一起来认识耄耋匠人刘学清。

走进刘学清的传统工艺工作站,仿佛踏入了一个静谧的“神祇工坊”。凿、刻、锉、磨,数十件传统工具在他手间翻飞,木屑纷飞间,原本朴拙的木头逐渐显露出或威严、或慈祥的面容。

恩施州鹤峰县五里乡下洞村村民 刘学清:这个事我已经搞了20年,出去的作品,也接近一百四、五十件。

十七岁便学习木匠活的刘学清,拥有深厚的木工功底。从早年为乡邻制作嫁妆、修建房子,到晚年专注雕刻傩面,他将一生的技艺精华都倾注于方寸刻刀之间。制作一具傩面工序繁复,从选材、阴干、画稿、凿出粗坯,再到精雕细琢、打磨上彩,多达二十多道工序。在他看来,每一刀下去,都必须遵循古法。“开山”的眼睛要凸出,方显威武;“算匠”的额头需有皱纹,象征智慧;女性面具的线条则应柔和……这些规矩,早已深深刻在他的心中,完成一套核心角色的面具组合,往往需要花费数十天。

恩施州鹤峰县五里乡下洞村村民 刘学清:从粗活搞成成品,那就要搞精致一点,这个事我要把它一直传承下去,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刘学清所制作的傩面,并非静态的工艺品,而是傩戏表演中不可或缺的灵魂。完成一套核心角色的面具组合,往往需要花费他数十天时间。除了传统傩面具,他也凭借精湛手艺,为家人及有需要的人定制专属面具。

恩施州鹤峰县五里乡下洞村村民 余光锐:刘老能够在他的这种传统手工艺上面,坚持这么多年,而且能够把这个手工艺做得比较有活力,而且将非遗文化有这种传承的精神,我非常敬佩他。

(来源:长江云新闻 鹤峰台 申玉洁 梅燕)

责任编辑 吴松
分享到: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