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活国有“三资” 激活发展“一池春水”
深化国有“三资”管理改革,是建设“大财政”体系的主体支撑,面对规模庞大的国有“家底”,湖北正加强国有资金、资产、资源统筹,让每一份沉睡的国有“家底”都焕发新价值。
眼前这栋大厦,6年前,作为普通的工业地产,入住率不到30%,如今,这里已有60多家人工智能企业入驻,年产值15个亿。2019年,洪山科投从开发商手中接过这栋大厦,如何盘活这个低效资产?他们做的第一件事,是改变这栋大楼的“气质”。
武汉洪山科技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胡丹青:以主题人工智能大厦命名为我们整个楼宇,引入一些代表性的企业。2023年底的时候,我们整个大楼入住率已经达到了90%,呈现了一种繁荣的创新创业生态。
接下来的变化更让人惊喜。2024年,洪山区将这栋大厦作为国有资产,在上交所发行了商业房地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因为优质的资产质量、产业生态,顺利融资3.01亿元资金,这与传统工业地产靠抵押贷款获取资金相比,贷款的期限长、额度大、利率低。更是实现了从以土地为核心的运作模式,向以资本为核心的运作模式转变。资产证券化,让同样一栋钢筋混凝土的大楼,有了更多变钱的本事。
武汉洪山科技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胡丹青:按照传统的这种租金来回收我的投资成本的话,那我们可能要10年到20年才能回收,我(们)做了资产证券化3个亿,2024年我们整个大楼整个产值是15个亿,税收是8000万,带动了我们整个园区的入住率也接近85%,今年我们是要冲刺亿元楼。
人工智能大厦的“涅槃重生”,是湖北国有“三资”管理改革的缩影。聚焦土地、矿产、林业等六类国有资源,实物、债权、股权等五类国有资产,闲置和低效两类国有资金,湖北提出三项原则——“一切国有资源尽可能资产化、一切国有资产尽可能证券化、一切国有资金尽可能杠杆化”。资源资产化,关键是变废为宝。比如,大冶将废弃矿山变身为国内首个氢能仓库,搭起“制氢-储氢-加氢”全链条;资产证券化,核心要让资产变股权、变现金、变融资工具,比如,武汉公交集团将线路票款的未来收益权作为基础资产,发行了首期6.01亿元的华中首单碳中和资产支持票据;资金杠杆化,秘诀是以小撬大,比如,湖北正在推进的三项信用贷款改革:以10亿元风险补偿资金,撬动1000多亿元信用贷款。
湖北省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 平本栋:我们将“三资”管理改革纳入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明确了省属企业将分三年,完成盘活低效闲置资产1500亿元的总体目标。
为将改革落地,湖北提出“用、售、租、融”四字诀,能用则用、不用则售、不售则租、能融则融。比如,湖北联投拥有宜昌市夷陵区小阳坪磷矿的探矿权,在矿产市场一片火热的当下,售不划算,但“用”的条件尚不成熟,为此,企业灵活地选择“融”,获得了银行近18亿元的授信额度。
湖北联投自然资源集团党委委员、总会计师 马志伟:通过这种以资本运作为核心的模式,将小阳坪磷矿从不足3亿的矿业权价值,放大到未来5到10倍的资产价值。
盘活国有“三资”,湖北的资源潜力还远未完全释放。比如,湖北1000多公里的长江岸线、900多公里的汉江岸线,全省森林覆盖率超42%的绿色林业价值,“绿色水经济”和“现代林经济”仍有巨大挖掘空间。
湖北省财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李经锋:下一步重点围绕确认确权确值,聚焦权属界定、价值核算、规范操作等重点环节,破解难点堵点问题,进一步强化国有“三资”管理改革、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零基预算改革间的统筹联动,凝聚改革合力、释放改革红利,推动大财政体系建设走深走实。
(长江云新闻记者 祝如月 梁蕊 卞勇 管涌博 黄石台 夷陵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