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关注:数字阅读时代 实体书店如何突围?
从图书卖场到艺术空间 这家书店用27年华丽“蝶变”
随着数字阅读时代的到来,书店作为“图书卖场”的传统功能,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转型与重生。据统计,截至2025年4月,武汉共有1590家实体书店,老店、新店、小店正依靠自身求新求变求突破,实体书店生存态势如何?在湖北美院旁有一家开了27年的书店,学生和网友称它是“最美书店”,我们跟随记者一起去看看。
视觉书屋,是一家专门经营艺术图书的独立书店,在湖北美术学院昙华林校区附近“生长”了27年,木质书架错落有致,由老板段成波亲自设计完成。
记者 赵黎黎:我一进门它其实很像一个文创店。
视觉书屋主理人 段成波:这是武汉一个本土的设计师做的一款,这个非常热销。
记者 赵黎黎:我们自己也做了一些IP产品。
视觉书屋主理人 段成波:目前80%占比在图书的版块,是经过严格筛选的,就是有一定的艺术性。
“艺术性”是书店选品标准,更是开辟垂直细分赛道的风格化标签。
视觉书屋主理人 段成波:我们书店从1998年开始一直是在以图书为主,2021年之前我们99%以上都是艺术版块的。水彩、漫画、电影、音乐、传统的水墨画、书法类,以艺术为核心延展到其它,几乎全国的美术出版社我们都有合作。艺术书店跟普通书店就不一样,特点还是非常鲜明的。
在跨世纪的千禧年代里,段成波满世界搜集最前沿的读物,这里成了文艺青年的“精神家园”,五年内店面从20平扩到180平,世界各地游客慕名而来。直到2021年,段成波打造出自己梦想书屋——融合咖啡、展览、文创、手工于一体的“文化空间”。这也是数字阅读的时代下,书屋转型的重要转机。
视觉书屋主理人 段成波:(目前销售额)图书仍然占比还是比较大,几乎占了75%,文创有20%,咖啡、展览这些可能占10%左右,因为图书的利润太低了,书卖不动的话,其实心里还是非常难受的。
面对电商对图书销售的冲击,段成波感叹,一路走过来可谓“九死一生”,为了把书的故事讲透,这家老书店开始玩起了装置艺术、社群分享,让每一本好书用艺术表达方式获得新的生命。
视觉书屋主理人 段成波:这是佩蒂·史密斯的个人的一个小型的作品展。
记者 赵黎黎:这是她的一些摄影作品。
视觉书屋主理人 段成波:她个人的喜欢的唱片,她的书籍。
记者 赵黎黎:每一个小角落就是属于这一个作家一片天地,粉丝角一样,更多地了解她,可以找到情感共鸣的点。
视觉书屋主理人 段成波:一般像这种都是很适合当下年轻人的喜欢。
像这样特色一角几乎是每周更新,每个月会举行音乐会、读书会、作家签售会等活动,将空间价值不断延伸,不向外做展板,而是向内做情绪共鸣,书店的卖点从“书”转向“店”,即空间,去探索“书+”模式,吸引全年龄段的爱书人。
游客 张俊:把它当成一个艺术馆一样的,在里面就是一种享受,还做些手工,就是要开辟新的东西才有意思。
从荆楚实践看书店的 “留客之道”
从视觉书屋的转型中,我们看到了实体书店在突围过程中,所展现的“自我革新”。那么,实体书店靠什么吸引顾客?核心竞争力又在哪里?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专家的解读。
在湖北,书店早已跳出“卖书”的单一框架,用特色化、体验感与地域性构建起留住读者的核心密码。
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系主任 张萱:很多书店它已经具有了复合型的功能,它还做文创、IP、餐饮等等,它是一个值得我们去打卡的空间,它还可以去社交,还可以去感受,更重要的是你在这里面可以获得很多“在场”体验。它连接了附近的居民、大学生、家庭群体,从融合空间到体验式空间的转型应该是非常成功,也发挥了很重要的阅读推广、阅读习惯培养的功能。
这种“在场体验”在湖北书店中有着生动诠释。汉口历史风貌区的东棠书局、一蓑书店,将江城风貌与历史底蕴融入空间设计,让读者在翻书时能触摸到城市记忆;视觉书屋、空悠悠书局则深耕专业领域,以小众精品选品留住特定兴趣群体。更具活力的是“阅读+”跨界融合:武汉外文书店在昙华林市集打造“潮趣空间”。近年来,一系列扶持实体书店发展的政策陆续出台。2022年武汉首推《武汉市实体书店扶持实施办法》,67个城市书房点缀街巷,1967个农家书屋生根乡野,1590家实体书店遍布武汉三镇,农家书屋、校园书店、社区书吧构成触手可及的阅读场域,形成“一刻钟文化圈”,以全民阅读赋能文化新生态。
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系主任 张萱:下一个阶段它即将成为一种韧性空间。书店在今天是有300多年历史,它们与时俱进,生命力很顽强,能够传递一种文化韧性、思想韧性的载体。在进社区、进高校、进医院、进乡村的过程中,服务空间的功能做到了最大化,很有品牌标识度,发展出不同于以往的一些新的社会功能和价值。
专家指出,湖北实体书店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政策扶持、文化自觉与市场创新的三重驱动。未来,书店的核心竞争力将不再只是书品与颜值,而是内容力、地域性与社群黏性的综合体现。留住读者的,不只是书,更是那份人与书、人与人、人与城市之间的温暖连接。当灯光亮起,书香氤氲,湖北的每一家书店,都在讲述一个关于阅读、关于生活、关于文化坚守的动人故事。
实体书店卖的是书 更是城市记忆与思想温度
随着数字阅读时代的到来,实体书店的生存曾经一度变得艰难。然而,截至2025年4月,武汉已拥有1590家实体书店。这一数字背后,不是固守旧业的挣扎,而是一场静水深流的文化突围。书店,早已不再是“卖书的地方”,它正逐渐演变为城市精神生活的容器,成为连接人与人之间情感共鸣的“文化空间”。湖北的书店实践,展现出一种“在地性”的文化自觉。无论是视觉书屋、东棠书局,还是一蓑书店,它们都不止于“网红打卡地”的标签,而是将城市肌理、历史记忆与本土审美融入空间设计,让读者在翻阅书页的同时,也能触摸到武汉的呼吸与脉搏。这是连锁电商无法复制的核心竞争力。未来,书店的存续,将不再依赖单一的图书销售,而取决于“内容力、在地性与社群黏性”的三维支撑。谁能把书讲透、把空间做暖、把社群做活,谁就能在这场文化生态的重塑中赢得未来。书店售卖的,早已不只是书,更是思想的温度、城市的记忆,以及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
(长江云新闻记者 赵黎黎 王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