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襄阳谷城:稻黄抢收正当时 秸秆变“宝”护生态

长江云新闻  2025-10-14 12:46:47
分享到:

连日阴雨后迎来晴好天气,10月13日,襄阳市谷城县城关镇格垒嘴村的400亩稻田里,收割机正开足马力抢收成熟稻谷。与往年不同,今年田间的景象格外特别——收割机过后,打捆机紧随其后,将散落的秸秆迅速压实、打包成整齐的方捆垛,直接装车运走。

“这几天天气放晴,我们全力组织收割。湿稻谷直接送到合作社的烘干站,秸秆当场打捆销售。”乡富合作社负责人龚冰冰介绍道。这位从襄阳来的投资者,通过城关镇全域国土整治项目,在这里规模种植水稻,并带来了一套完整的秸秆处理方案。

秸秆成了“抢手货”

在合作社的场院里,刚打捆的秸秆堆成了小山,运输车辆进进出出。“卖给周边养殖户,一捆秸秆能卖8到9元钱。一亩地大约能产生25捆秸秆,单这一项,每亩就能增收200多元。”龚冰冰说。

他补充道,这些打捆的秸秆主要有两个去处,品质较好的卖给周边养殖户作为饲料,稍次的则送往火力发电厂作为生物发电原料。“目前刚开始收割,已经有1万捆的订单在手,确实不愁销路。”

环保与效益双赢

除了打捆外销,合作社还配备了秸秆粉碎还田机。部分秸秆被直接粉碎后抛撒在田间,成为下一季作物的天然肥料。

“过去秸秆处理是老大难问题。”正在装车的农户王大哥说,“请人清理秸秆一亩地要花工钱80元,现在用机器直接打捆卖掉,一亩地算下来能挣近300元的收益。”

龚冰冰坦言,购置打捆机等设备投入不小,但综合算下来很划算:“不仅解决了秸秆处理问题,还额外增加了合作社收入。更重要的是,再也不会有焚烧秸秆造成的环境污染了。”

全域整治见成效

格垒嘴村的变化,得益于全域国土整治项目的推进。通过“小田并大田”、完善农田基础设施,这片曾经零散的土地如今实现了机械化、规模化种植。

城关镇镇长马超说:“乡富合作社的这种模式,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既保障了粮食生产,又解决了秸秆焚烧难题,还让农户得到了实惠,为全镇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夕阳下,收割机、打捆机在稻田里协同作业。金色的稻浪中,这些现代化的农机具正描绘着一幅不同于传统的丰收图景——在这里,从稻谷到秸秆,农田里的每一样产出都被赋予了新的价值。

来源 谷城融媒体中心 通讯员 覃璐 滕留君 雷若男 编审 邓植元 冷晶晶 张文涛

责任编辑 吴晓文
分享到: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