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盛会,为何两次花落宜昌?
编者按
今年是“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和“双碳”战略实施5周年,绿色能源发展大会再度花落宜昌。今日起,白龙岗纪事聚焦“双碳引领、枢纽赋能、强产兴城”战略,全面解读宜昌打造“清洁能源之都”的坚实基础、独特优势与广阔前景,全方位展示宜昌新能源产业聚链成群的良好态势,力求为绿色能源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10月10日,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10月22日至24日,2025绿色能源发展大会将在宜昌举办。这是继2023年后,绿色能源发展大会第二次在宜昌举办。
首届绿色能源发展大会给宜昌带来了什么?过去两年宜昌的绿色能源发展成效如何?绿色能源发展大会为何两次花落宜昌?
首届影响够大
两年前的10月11日至12日,2023年中国(宜昌)绿色能源发展大会举行。
首届大会,11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24家知名高校及科研院所、9家行业协会、10家金融机构负责人莅临。35名权威专家围绕产业政策趋势、技术攻关前沿、产业发展前景、产业集群发展等提出最新见解。
▲资料图
出席的企业也颇具分量。到会的400余家能源领域企业代表中,既有国家电网、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世界500强和通威、徐工等中国500强的高层,也有壳牌、特斯拉等一批外资企业以及12家世界500强重要子公司和22家上市公司代表。这份沉甸甸的出席名单显示,大会在绿色能源科研和技术应用领域受到了广泛重视,给宜昌产业发展和科研智力带来了丰硕成果。
在产业发展方面,大会紧扣新能源动力电池、绿色智能船舶制造等产业签约项目32个,有力推动了宜昌新能源产业发展。
在科研学术方面,一批行业专家学者纷纷为宜昌献计献策。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万钢希望湖北和宜昌立足自身优势,紧紧把握能源发展新机遇,引领长江经济带绿色能源高质量发展。
时任国家能源局总工程师向海平建议,宜昌大力发展抽水蓄能、页岩气等绿色低碳清洁能源及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全链条,积极抢占“电化长江”主赛道,大力推动“双碳”目标下的电力与算力协同发展、绿色发展。民进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黄震,国家电投首席科学家柴茂荣等院士专家希望宜昌率先打造湖北“绿氢”生产基地,众多企业家、专家学者希望宜昌在大力发展绿色能源及能源产业上走在全国前列。
宜昌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首届大会不仅为宜昌打造“清洁能源之都”谋方向、聚产业,还借助这一专业盛会为宜昌在能源领域内和全行业带来了极高的人气。
绿色能源够足
新闻发布会召开次日,央视新闻联播头条播发《我国构建起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体系》,报道中指出,我国建成世界上最大的清洁能源走廊,三峡大坝作为其中代表出镜。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司长李创军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步入快车道,开发规模持续扩大,利用水平显著提升,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
这从另一方面给出了绿色能源发展大会再度花落宜昌的重要原因——宜昌绿色能源资源富集。
宜昌绿色能源丰富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水电开发全国领先。全市水电站454座(含三峡、葛洲坝电站),水电总装机2779万千瓦,以全国0.2%的国土面积贡献了全国10%的绿色水电。
▲三峡大坝。郑家裕 摄
抽水蓄能资源丰富。7个抽水蓄能电站项目纳入国家中长期规划,总装机1060万千瓦,位居中部地区地级市第一位,全国地级市第四位。3个“十四五”实施项目已全部开工,装机规模400万千瓦,位列湖北省地级市第一位。
风光开发稳步推进。2025年新增光伏发电装机59.6万千瓦,较2024年底增长33%。截至2025年上半年,全市共建成并网风电总装机70万千瓦。
页岩气储量丰富。宜昌被列入国家鄂西页岩气勘探开发综合示范区,页岩气资源储量达7.42万亿立方米,建成后年产能将突破百亿方。
化工副产氢气资源丰富。全市化工产业基础良好,制氢企业产能可达47亿立方米/年。
宜昌因自身独特的水资源优势和风、光、气等清洁能源布局,在绿色能源这一领域打下了坚实基础。
产业发展够快
从2023年承办首届大会,宜昌的绿色能源产业发展驶上了快车道。
借助首届大会专家智慧,宜昌调整转型发展思路,促进了“水、风、光”新能源、新能源电池、绿色智能船舶等绿色产业快速发展。相关数据显示:
宜昌清洁能源动能大提升。全市发电装机总量3224万千瓦,其中“水、风、光”等清洁能源装机占比94%以上。到2024年底,全市清洁能源规上企业完成总产值470.86亿元,同比增长29.9%。
“电化长江”取得大突破。宜昌作为“电化长江”策源地,全球载电量最大纯电动船舶“长江三峡1”号、全国首艘油气双燃料三峡船型示范船舶“帆盛102”号、全国首艘油气电三能源混合动力船舶“理航渝建1”号、全国首艘LNG动力三峡船型示范船舶“长航货运2”号等一批大型化、标准化代表船型相继在宜昌建造下水,“宜昌造”全球最大万吨级纯电动运输船即将下水。一批公务船、旅游车船、运矿车船、港口作业船舶电动化投运成效显著;长江宜昌段主要经营性码头实现岸电全覆盖,已成为国家港口岸电标准输出地;宜昌市船舶产业产能规模达到130万载重吨,占全省造船量(民用船舶)50%以上。各船厂在手的订单80%以上均为新能源船舶。
▲宜昌江面上的纯电动游轮
新能源产业发展大提速。依托全国15%的磷矿、10%的石墨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磷酸铁锂电池储能产业链,形成涵盖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的产业链闭环。宁德时代邦普、欣旺达东风、楚能新能源、万华化学、远景科技等一批新能源电池产业链上下游龙头企业先后重仓宜昌,已基本形成了涵盖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的新能源电池产业链闭环,宜昌的新能源电池产能将达200GWh,为建成世界级动力电池产业集群和核心基地打下坚实基础。
新闻发布会上,宜昌市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靳宏强表示,宜昌将在上次大会的基础上,再借本次大会东风,聚焦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深入实施“双碳引领、枢纽赋能、强产兴城”发展战略,着力打造清洁能源之都,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宜昌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