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非凡历程的实践与启示 | 湖北:锚定“第一动力 ” 打造科创高地
“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更大进展。”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北科技创新寄予的厚望。“十四五”时期,湖北将科技创新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全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通过深入实施科创引领战略,纵深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攻坚,加快营造“热带雨林”式科技创新生态,区域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跃居全国前列、中部第一。
记者 田思鹏:在我身后是刚刚竣工交付的深部岩土工程扰动模拟设施,它还有个更响亮的名字——中国地镜。它能模拟地下数千米的环境,破解深部岩土在工程扰动下的变化规律,为重大地下工程项目提供科技支持。这类大型设施被称为国家大科学装置,是代表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国之重器”。
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国家核心竞争力。“十四五”期间,中国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从2012年的第34位升至2025年的第10位,成为10多年来创新力提升最快的经济体之一。而在中国的科创版图上,湖北表现突出。区域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较2020年提升6.98个百分点,排名中部第一;在2023年度国家科技奖评审中,湖北主持完成的19个项目获奖、数量全国第二,李德仁院士获国家最高科技奖。
湖北省科学技术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王昕晔:“十四五”时期,武汉科创中心加快建设,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增至3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4.6万家,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较“十三五”末期增长了53%,为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提供坚实支撑。
科技创新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为此,湖北坚持打基础、谋长远、塑优势,深入构建起高能级科创力量矩阵。这5年,湖北国家实验室实现“零”的突破,以“1家国家实验室+8个大科学装置+10家湖北实验室+163个国家级创新平台+545家新型研发机构”为主体的科技力量矩阵,汇聚了82位院士、41.5万名研发人员、1121万名技能人才,构建起原始创新的强大动力源,平顶脉冲磁场刷新世界纪录、三维闪存芯片实现从追赶到引领的跨越、北斗系统“通导遥一体化”关键技术实现全球范围分米级精度数据实时获取。
珞珈实验室副主任 王庆海:珞珈实验室依托武汉大学多个学科(的优势),各个教授的跨学科成果可以融合到一起,面对市场的实际需求形成拳头产品,加速成果转化,同时也为实验室的发展提供更好的造血能力。
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中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的点火器。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中,湖北以改革解难题清障碍,不断完善政产学研金服用“北斗七星式”创新支持体系,加快构建有利于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深层次创新动力有效激发。积极探索职务科技成果赋权、创新容错免责等改革,在全国率先设立技术转移职称评审通道,2024年,全省技术转移从业人员已达4665人。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从“十三五”末的1687亿元增至5500亿元、全国第三,连续4年每年跨越一个千亿台阶。
湖北省技术交易所所长 盛建新:今年以来,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流向省内的占总成交额的66%,得益于技术经理人在各个领域促进资源对接。
通过营造热带雨林式的科创生态,湖北不断以创新生态的阳光雨露,催生科技创新的拔节生长。2024年全省规上工业企业有效发明专利增长28.9%、增幅全国第三,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12.2%、增幅全国第三,研发强度提高0.19个百分点、增幅全国第一。
湖北省科学技术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王昕晔:下一步,我们将科学谋划“十五五”科技创新规划,加快推进武汉科创中心2.0建设,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科技、产业、金融协同发力,在支点建设中贡献更大科技作为。
五年砥砺,五年跨越。现如今,科技创新已成为新时代湖北最鲜明的标识、最强劲的旋律、最澎湃的动能。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启航的历史交汇点,湖北科创的壮美诗篇还有待荆楚儿女共同书写!
(长江云新闻记者 田思鹏 余旭东 唐清辉 谭思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