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荆门 | 荆门东宝:八角赶大集 城乡双向奔赴
荆门东宝:八角赶大集 城乡双向奔赴
集市,是乡村烟火气的聚集地,更是民生温度的传递者。今年 5 月开始,荆门市东宝区子陵铺镇八角村重启传统 “八角赶大集”,以每周六常态化开集的产销平台,搭建起城乡物资互通的 “桥梁”—— 既让村民的农货有了销路,也让市民的菜篮装满新鲜。
早晨8点,晨曦刚洒遍八角村的田野,村中的大集广场已热闹起来,赶集的村民穿梭其间,挑拣、询价的声音此起彼伏,浓浓的烟火气在集市上空升腾。在这里,每一份农货都带着 “自家种、自家养” 的实在,也吸引着周边村镇的居民专程前来 “淘宝”。
荆门市东宝区子陵铺镇华阳村村民 靳勇:我是每周六都来,大概有几个月了,我主要卖自己抓的黄鳝,还有自己家种的小菜,收益还可以。
荆门市东宝区子陵铺镇万家坪村村民 陈明菊:每周都来,买瓜果﹑ 鸡子﹑ 鸡蛋,农副产品只要你有卖的都来(买),到这里来的话就方便得多了,骑个电动车上十分钟就可以到。
不少村办企业也在大集中嗅到了机遇,将 “生产车间” 搬到了集市现场。在八角村特色产品摊位前,包装精美的 “八角雪枣” 格外显眼,工作人员一边现场展示雪枣的制作工艺,一边向顾客介绍产品特色,让大家在选购时既能看到品质,也能了解背后的乡村产业故事,这样的 “零距离体验”,让村企产品获得青睐。
荆门市东宝区子陵铺镇八角村村民 陈柏宇:八角雪枣是我们村里的特色产品,厂也是村里的产业,我每一期都来。这个产品很受我们城里来的市民欢迎,卖得也很好,一期的话可以卖3000—4000块钱。
自今年5月恢复以来,“八角赶大集” 已连续举办18场,每场销售额稳定在30万元左右,为参与农户带来了每月人均超300元的增收。它精准破解了老年菜农 “腿脚不便、卖菜难” 的痛点,也满足了城市居民对 “原生态、接地气” 农产品的需求,成为串联城乡供需、促进城乡融合的 “便民纽带”,让乡村振兴的民生底色愈发鲜亮。
荆门市东宝区子陵铺镇八角村党支部书记 王梅:八角赶大集是双向奔赴,为我们的村民提供了一个就近增收的场所,也为我们城区的朋友们周末提供了一个休闲的场地,可以到我们这边来购买原生态的农副产品。
如今,“八角赶大集” 已成为荆门乡村消费的 “示范样本”。荆门市以八角村为起点,结合不同村镇的民俗文化与产业特色,在更多乡村复制推广 “赶大集” 模式,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市井活动,传递重农崇农的价值导向,让乡村集市不仅成为 “买卖场”,更成为凝聚民心、激活产业、推动乡村振兴的 “能量场”。
荆门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王晓艳: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丰富农村的消费业态,让群众在感受烟火气的同时,促进农民增收﹑ 农业增效。
荆门沙洋:秸秆 “吃干榨尽” 生态与经济双向赋能
秸秆曾是田间 “烫手山芋” ,如今在荆门沙洋县迎来 “华丽转身”。近年来,沙洋县以构建全链条收储运体系为基石,推动秸秆燃料化、饲料化、肥料化、基料化、原料化 “五化” 利用协同发力,不仅破解了农业废弃物处理难题,更让秸秆成为带动农户增收、守护乡村生态的 “香饽饽”,为乡村振兴注入绿色动能。
金秋时节的沙洋县沈集镇,田间地头少了秸秆焚烧的烟火气,多了机械作业的忙碌声。在亚杰秸秆回收专业合作社的作业现场,一片片散落的秸秆被快速压缩、打包成规整的草捆,等待开启 “二次生命”。不同于传统的简单处理,合作社通过持续创新,将分拣后的高品质长草开发成编织原料与酿酒辅料,成功叩开高端市场大门,让原本不值钱的秸秆 “身价倍增”。今年,在沈集镇政府的政策支持与资源对接下,合作社已回收全镇 50% 至 60% 的秸秆,形成了 “田间回收 — 分类加工 — 市场销售” 的闭环链条。
荆门沙洋县亚杰秸秆回收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孙国荣:酒厂就是比如说茅台、 习酒、郎酒,四川的这些酒厂商跟我们合作,今年的价格比较好,销售额也翻了番。
在沙洋县,忙着 “消化” 秸秆的不止一家企业。走进湖北翔骏再生物资股份有限公司的厂区,一捆捆经过预处理的秸秆正通过自动履带机有序装车,即将踏上前往西北的旅程。凭借干燥度高、韧性强的优势,这些长度约 70 厘米的秸秆产品,将被运往新疆、甘肃、内蒙古等地,为当地防风治沙工程提供优质覆盖材料,而在加工过程中切碎的断草,又能作为畜牧业养殖的青贮饲料,真正实现 “一草两用”。
湖北翔骏再生物资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刘星星:因为今年政府的力度给的挺大的,我们目前这个厂应该收了差不多1万吨,后面在十月份的话,估计还多,应该预计收个3万吨没问题。
除了 “外销创收”,沙洋县更注重秸秆的 “内部消化” 与科技赋能。在湖北新保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研发车间,秸秆正经历一场 “科技蜕变”—— 通过与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农科院联合组建的生物有机肥研发中心,企业将秸秆与其他农业废弃物深度融合,借助专利技术转化为高价值的环保有机肥,既能改良土壤肥力,又能减少化肥使用,实现生态效益与农业发展的双向赋能。
湖北新保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赵星:公司目前已获专利21项,其中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13项,包含三项一类高价值知识产权。
从 “废柴” 到 “宝贝”,沙洋县通过多元化利用路径与市场化运作模式,真正实现了秸秆 “吃干榨尽”。近年来,沙洋县年秸秆可收集量超 90 万吨,综合利用率持续稳定在 95% 以上,成功打通了 “生态保护 — 资源利用 — 农民增收” 的良性循环,实现了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 “三赢”。
荆门沙洋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 周洪华:今年我们重点推行企业+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农户的协同模式,企业配设备、合作社统调度、农户齐参与。 下一步,我们将强化收储运体系建设,加强市场主体培育,确保县内秸秆应收尽收充分利用。
荆门钟祥:从田间到车间 “豆”志昂扬
金秋时节,荆门钟祥市30余万亩大豆迎来丰收。作为全省大豆种植主产区,钟祥通过龙头企业带动,推动豆腐产业向品牌化、创新化发展,形成从种植、加工到销售的全产业链模式。
上午10点,钟祥市同舟农作物种植合作社已是车来车往,不少农户开着农用车前来交售新收的大豆。柴湖镇中干桥村村民杨富洲今年种植了10多亩大豆,尽管距离合作社较远,他仍选择把豆子运到这里销售。
荆门钟祥市柴湖镇中干桥村村民 杨富洲:这里价钱比较高点,价钱在个两块四五﹑ 两块五六,搞个七八百块到千把块。
同舟合作社位于钟祥市旧口镇。该合作社理事长罗刚不仅自己种植1100多亩大豆,还通过统一品种、技术指导和订单收购,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发展。不仅如此,今年以来,旧口镇政府免费为农户发放大豆根瘤菌剂2.7万亩,并积极开展密度试验、品种对比试验等农业科技推广,助力大豆提质增产。
荆门钟祥市同舟农作物种植合作社理事长 罗刚:让老百姓跟我们一起种大豆,可以多卖一点钱。
除了为农户提供技术支持外,豆制品加工企业也在豆制品深加工领域持续发力。钟祥市石牌镇依托“石牌豆腐郎”的传统品牌优势,大力发展豆制品精深加工。目前全镇有豆制品加工企业12家,年加工大豆能力超10万吨。在石牌镇的这家豆腐生产车间,新投产的全自动生产线正高速运转,工人们正在将生产好的豆粉托运到成品车间,准备装车。
湖北豆旺农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生产厂长 王德贵:我们今年投入2000多万元引进了全自动化生产线,每天消耗大豆30到50吨。
从田间到车间,从作坊到工厂,钟祥大豆产业链正在不断延伸。目前,全市豆制品加工产业年纯收入超10亿元,带动就业5万余人。
荆门钟祥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农技推广中心主任 郑家宏:下一步, 我们将继续优化种植结构,推广高产优质品种,建设10个万亩大豆示范基地,同时支持企业研发豆乳﹑ 豆渣膳食纤维等高端产品,推动产业链向大健康领域延伸。
长江云新闻记者 王飞 李成汉 毕然
沙洋台 荆门台 骆羿杉 钟祥台 王超华 任凯
通讯员 周梦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