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沙洋:秸秆 “吃干榨尽” 生态与经济双向赋能
秸秆曾是田间 “烫手山芋” ,如今在荆门沙洋县迎来 “华丽转身”。近年来,沙洋县以构建全链条收储运体系为基石,推动秸秆燃料化、饲料化、肥料化、基料化、原料化 “五化” 利用协同发力,不仅破解了农业废弃物处理难题,更让秸秆成为带动农户增收、守护乡村生态的 “香饽饽”,为乡村振兴注入绿色动能。
金秋时节的沙洋县沈集镇,田间地头少了秸秆焚烧的烟火气,多了机械作业的忙碌声。在亚杰秸秆回收专业合作社的作业现场,一片片散落的秸秆被快速压缩、打包成规整的草捆,等待开启 “二次生命”。不同于传统的简单处理,合作社通过持续创新,将分拣后的高品质长草开发成编织原料与酿酒辅料,成功叩开高端市场大门,让原本不值钱的秸秆 “身价倍增”。今年,在沈集镇政府的政策支持与资源对接下,合作社已回收全镇 50% 至 60% 的秸秆,形成了 “田间回收 — 分类加工 — 市场销售” 的闭环链条。
荆门沙洋县亚杰秸秆回收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孙国荣:酒厂就是比如说茅台、 习酒、郎酒,四川的这些酒厂商跟我们合作,今年的价格比较好,销售额也翻了番。
在沙洋县,忙着 “消化” 秸秆的不止一家企业。走进湖北翔骏再生物资股份有限公司的厂区,一捆捆经过预处理的秸秆正通过自动履带机有序装车,即将踏上前往西北的旅程。凭借干燥度高、韧性强的优势,这些长度约 70 厘米的秸秆产品,将被运往新疆、甘肃、内蒙古等地,为当地防风治沙工程提供优质覆盖材料,而在加工过程中切碎的断草,又能作为畜牧业养殖的青贮饲料,真正实现 “一草两用”。
湖北翔骏再生物资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刘星星:因为今年政府的力度给的挺大的,我们目前这个厂应该收了差不多1万吨,后面在十月份的话,估计还多,应该预计收个3万吨没问题。
除了 “外销创收”,沙洋县更注重秸秆的 “内部消化” 与科技赋能。在湖北新保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研发车间,秸秆正经历一场 “科技蜕变”—— 通过与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农科院联合组建的生物有机肥研发中心,企业将秸秆与其他农业废弃物深度融合,借助专利技术转化为高价值的环保有机肥,既能改良土壤肥力,又能减少化肥使用,实现生态效益与农业发展的双向赋能。
湖北新保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赵星:公司目前已获专利21项,其中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13项,包含三项一类高价值知识产权。
从 “废柴” 到 “宝贝”,沙洋县通过多元化利用路径与市场化运作模式,真正实现了秸秆 “吃干榨尽”。近年来,沙洋县年秸秆可收集量超 90 万吨,综合利用率持续稳定在 95% 以上,成功打通了 “生态保护 — 资源利用 — 农民增收” 的良性循环,实现了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 “三赢”。
荆门沙洋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 周洪华:今年我们重点推行企业+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农户的协同模式,企业配设备、合作社统调度、农户齐参与。 下一步,我们将强化收储运体系建设,加强市场主体培育,确保县内秸秆应收尽收充分利用。
长江云新闻记者 王飞 李成汉 毕然
沙洋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