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阳新:高山村“高”与“低”的对话
金秋十月,黄石市阳新县仙岛湖景区迎来国庆旅游高峰,通往湖岸的道路上游客络绎不绝。在通往仙岛湖与天空之城景区的交通要道上,阳新县王英镇高山村红色驿站前车水马龙,人流如织。村支书吴杜鹃正将一杯刚沏好的热茶递给来自武汉的游客:“品一品我们高山村自产的高山茶,解解乏。”茶香袅袅中,志愿者骆一鸣端着果盘在游客间穿梭:“尝一尝我们刚采摘的低山蜜桔,都是免费的。”这座驿站,以其独特的“品高山茶,尝低山果”待客之道,成为游客们旅途中最温暖的驿站。
何谓之高
高山村的“高”,高在眼界与胸襟。清晨的第一缕曙光刚刚洒向山峦,吴杜鹃已经带领志愿者们在驿站前忙碌起来。“我们的驿站虽然不在景区核心区,但我们要让每一位途经的游客,都能在这里感受到高山村的真诚。”她一边泡着茶,一边对志愿者们说。他们深知,作为通往仙岛湖与天空之城两大景区的必经之地,这里承载着展示乡村新貌的重要使命。
来自武汉的陈女士在品茶后感慨:“这杯茶里,能品出一个村庄的发展格局。”确实,从服务本村村民到服务八方来客,从“周一窗口”的定点服务到红色驿站的流动服务,高山村完成了一次服务理念的深刻变革。这种变革不仅体现在服务对象的扩展,更体现在服务内涵的深化。
“我们要做就做到最好。”这是吴杜鹃常挂在嘴边的话。在驿站的日常运营中,这种追求卓越的精神随处可见:志愿者们统一穿着印有“志愿服务”字样的红马甲,服务流程经过专业培训,甚至连倒茶的动作都经过反复演练。一位来自江西的游客在休息时说道:“这里的服务太暖心了。”
高山村的“高”,更体现在创新思维上。他们不仅提供传统的问路、休憩服务,更创新推出“高山茶、低山果”的特色待客之道。志愿者骆一鸣道出了初衷:“我们希望用这种独特的方式,让游客在歇脚的同时,也能品味到高山村的特色与真诚。”这一创新举措,让简单的待客之道升华为一次难忘的文化体验。
何以为低
高山村的“低”,低在姿态,低在细节,更低在用心。
清晨,当第一批游客抵达驿站时,总能看到骆一鸣微笑着迎上前去:“需要休息吗?这里有免费的茶水和水果。”这种主动俯身向下的服务姿态,让游客们瞬间感受到温暖。来自湖南省的刘先生说:“开了半天车,本来很疲惫,但看到志愿者的笑容,顿时觉得轻松了许多。”这种“低”的姿态,还体现在志愿者们善于倾听的品格上。他们不仅解答游客的疑问,更会耐心倾听他们的故事。一位独自旅行的年轻人在驿站坐了一下午,临走时对志愿者说:“谢谢你们的倾听,让我感觉不再孤单。”
低在注重细节,是高山村服务的又一特色。驿站里常备着医药箱、充电宝等物品,甚至还准备了儿童绘本。“我们希望能考虑到游客的所有需求。”村委委员王敏说。这些看似细小的关怀,往往最能触动人心。一位带着孙子的老人说:“孩子哭闹时,志愿者主动拿来绘本,这样的贴心让人感动。”
这份“低”,还体现在对游客群体的用心上。针对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驿站都制定了专门的服务流程。志愿者们会主动搀扶行动不便的老人,为儿童准备座椅,甚至还会为低血糖的游客准备糖果。“每个人都需要被温柔以待。”骆一鸣说。
高与低的对话
暮色渐浓,驿站里的灯光次第亮起。吴杜鹃和志愿者们围坐在一起,复盘一天的工作。“今天接待了百余位游客,为几十位老人安排了座位。”这些数字背后,是“高”与“低”的完美融合。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做得低,才能行得稳。在物资准备区,整齐摆放着各类应急物品,这是“高”的规划;在服务区,志愿者弯腰为老人系鞋带,这是“低”的姿态。在管理上,严格的服务标准体现着“高”的要求;在执行中,志愿者们温暖的笑容展现着“低”的亲和。驿站里茶香与现代化服务设施的对话,淳朴待客之道与现代服务理念的对话正是乡村智慧与现代文明的完美结合。高与低的对话,体现在驿站的每一个角落。
当最后一批游客带着茶果的余香离开驿站,志愿者们仍在灯下整理着明天的物资。吴杜鹃望着远处仙岛湖方向的点点灯火,道出了高山村人的心声:“我们的志愿服务,就是要让每一位途经的游客,都能通过这一杯高山茶、一份低山果,感受到我们的真诚。这不仅是待客之道,更是我们高山村人的待人之道。”
夜色渐深,驿站里的茶香尚未散尽,果香依旧萦绕。骆一鸣在值班日记上郑重地写下:“今日以茶会友,以果待客,以心传情。”这场关于高与低的对话还在继续,它正通过志愿者们日复一日的真诚服务,通过“高山茶、低山果”的独特待客之道,向每一位过往的旅人诉说着:最美的服务,是既能让人仰望星空,又能让人触摸温暖;最好的振兴,是既能在高处谋划蓝图,又能在低处深耕细作,让志愿服务的温度,如茶香般浸润心田,如果甜般温暖人心。
通讯员:何炟
一审:马婷婷
二审:张贵华
三审:朱兰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