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十四五” | “造梦人”赵兴炜:闯关!和机器人一起
2025年被称作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在这条全新的赛道上,有一支年轻的科研团队,从五年前就开始蓄力,不到两年时间,就将人形机器人“荆楚”从一台单机发展成“四口之家”。系列报道《我的十四五》,一起走近“荆楚家族”背后的年轻人。
“荆楚”一号:我可以协助你完成播放音乐、调节音量、切换歌曲等操作。
一段现场:它可以把后面两个轮子也翘起来,变成双轮结构,这样它的越野性能会更好。
四款人形机器人,面向四大应用场景,每月产量超20台,订单额近千万。不到两年就“开枝散叶”的“荆楚”家族背后,是一支年轻的团队——由华中科技大学丁汉院士领衔,成员30多人,平均年龄30岁,赵兴炜就是核心成员之一。
赵兴炜与机器人结缘始于5年前。2020年,他从德国留学归来不久,就进入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工业机器人研发。2024年3月,团队接到任务——研发人形机器人。凭借工业机器人的技术积累,这群年轻人信心满满,却没想到起步就遇到了难题。
湖北荆楚人形机器人有限公司总经理 赵兴炜:从立项一直到连续有三个月,我们找不到这个核心零部件,一群人在那里想做这个事情,但是没事可做,所以那个是很痛苦的一个事情。
团队停滞不前时,国内人形机器人赛道上,越来越多的竞争对手涌进来。时间不等人!赵兴炜辗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寻找合作伙伴。当“荆楚”一号终于完成组装,更大的问题却接踵而至——团队对标特斯拉,自研驱动关键核心技术,可整整4个月,“荆楚”一号始终站不起来。
湖北荆楚人形机器人有限公司总经理 赵兴炜:那段时间是比较煎熬的,然后感觉好像也看不到什么希望。
随后的一个多月,赵兴炜和小伙伴们每天在实验室里泡15个小时以上,自主研发行星滚柱丝杠组件,不断完善算法。2024年11月27日,大家终于迎来了令人终生难忘的时刻。
湖北荆楚人形机器人有限公司总经理 赵兴炜:晚上9点40,学生说可以走出去半步了,感觉像那么回事了。
湖北荆楚人形机器人突破工程项目总负责人、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 陶波:当时确实都非常激动,有些年轻的同学们都落泪了,从0到1每一步都很艰难,但是我们始终相信,风雨过后有彩虹。
今年2月,湖北“新春第一会”上,10台“湖北造”人形机器人集体亮相。其中,具备一双灵巧手、能模拟人类表情的“荆楚一号”格外引人注目,赵兴炜却格外忐忑。
湖北荆楚人形机器人有限公司总经理 赵兴炜:谁都没有100%的这个信心说一定能不摔,对,那就很尴尬嘛。
凭借“新春第一会”的精彩表现,武创院、逸飞激光、首义科创投主动找上门,和团队合作进行成果转化。今年4月3日,湖北荆楚人形机器人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由赵兴炜担任总经理,一边对接市场需求,不断迭代技术和产品,一边组建专业团队,搏击市场蓝海。
湖北荆楚人形机器人有限公司总经理 赵兴炜:做产业化,要去市场上竞争的话,一定是需要“正规军”的,刚好也有省里的政策支持,我们就快速完成了我们的这个注册轮,Pre a 轮和 Pre a+轮的三轮融资,募集这种高水平的人才,实现技术的加速迭代。
五年时间,湖北人形机器人厚积薄发,“荆楚”“劳动者”“光子”……十余款整机带动超90家核心企业、近千家关联企业,实现了31个关键零部件研发生产全覆盖,占据了全国86%的自主移动人形机器人市场。
五年时间,赵兴炜的身份不断转变,从技术研发的博士后,到带领学生四度摘得世界大赛亚军和季军的老师,再到企业负责人,他和团队无惧无畏,一路向前。
湖北荆楚人形机器人有限公司总经理 赵兴炜:比较年轻,也不怕失败,任务交给我们,肯定是往前干。
湖北荆楚人形机器人突破工程项目总负责人、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 陶波:未来希望能够将成本价格控制下来,让人形机器人的应用走进千家万户,我们只有在这个赛道上抢占了先机,未来在国际上才更有话语权。
(长江云新闻记者 吴宝洪 卞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