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我们的节日——经典诵读展播》【中秋篇】

长江云新闻  2025-09-30 20:39:35
分享到:

您好听众朋友,我是李洪岩。欢迎您收听“我们的节日——经典诵读展播节目”中秋篇。

中秋,是一首镌刻在时光深处的抒情诗。2006年,这个充满诗意的节日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中国人的心灵版图上,中秋是铺展在整个金秋的浪漫叙事。银桂满枝,暗香浮动,石榴晶莹,清辉万户——这是中秋最美的注脚,也是人间的团圆时分。

这是一个丰收的季节,更是一个洋溢着诗情画意的季节。大地捧出五谷的芬芳,果园献出甜蜜的馈赠,天地间这一轴富庶祥和的画卷,仿佛正在这个特别的节日里徐徐展开。中秋起源于上古祭月习俗,承载着中国人对圆满的深情守望。《周礼》中已有“中秋夜迎寒”的记载,到了唐代,赏月成为风尚。北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以生动的笔触这样描绘中秋节:“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

从古老的祭月仪式到现代的团圆庆典,中秋节始终洋溢着中国人特有的浪漫情怀。在山西平遥古院,七旬老太在枣树下架起陶炉,芝麻饼在炭火中烤出焦香,月光穿过窗上的剪纸,照在盘中的西瓜和柿子上,这是中秋时节“秋实祭月”的古礼;在绍兴安昌古镇,乌篷船夫将手工月饼装入竹篮,船头悬挂兔儿灯,沿河送往留守老人家中;高铁站口,远行的游子冲出闸机,与候在安检口的父母拥抱在一起,“回家团圆”成为牢记心间的家训。这一夜,从手机中絮絮的话语,到视频里激动的泪光;从高铁上期盼的远望,到摩托车驮回的行囊——“灯火可亲”四个字,刻着中国人对阖家团圆的执着和期盼。这一天,所有的奔赴都是归途,所有的远方皆为故乡。就像旅居海外多年回国后仍然从事文化艺术工作的诗人美月冷霜女士所写的那样:

【朗诵】丁柳元(美月冷霜)

中秋节

天涯海角挂心头,

天下举杯邀中秋。

嫦娥开启月光秀,

你我同饮团圆酒。

这首诗中,海角与山涯在月光下连成银色的经纬线,所有仰望的瞳孔都盛着同一轮澄澈。嫦娥或许真的在广寒宫掀开了云帷,将清辉拧成无形的丝线,拴住每个漂泊的思念。

杯中晃动的不是酒,是融化的月光拌着人间絮语。当我们举杯碰撞出清脆的响,整个华夏的秋风都暂停了片刻——那声响里藏着稻穗饱满的低语、蟹膏的肥腴、和千万声默念的“安康”。

最圆的月亮始终挂在心尖上:它照亮归途,也辉映远方。所谓团圆,不过是隔着山海共饮同一壶光酿的酒,醉倒在同一首古老的月光曲。

八月十五中秋节,

嫦娥北斗下银河。

先品月饼再赏月,

美酒人间美满多。

诗人笔下,月落人间圆满时,嫦娥与北斗星群一同顺银河流淌而下,在天幕缀成晶亮的航标。月饼的甜软在舌尖化开时,苍穹正缓缓浮现那轮最丰盈的月亮——像一枚盖在夜空上的金色邮戳,寄来整个秋天的温柔。

杯盏之中斟满美酒,那是将桂香、稻熟、菊艳都封入玉液,让饮者尝到人间的丰饶;而赏月也不止是仰望,当月光漫过团聚的餐桌,每个人的笑纹里都荡开了涟漪般的清辉。

每个人心中所希冀的美满,其实早已围绕在身边——我们咬下月饼的酥皮,银河便落进掌心;我们举杯邀月,星辰便坠入喉间。中秋之夜,人间就是最迷人的月宫。

【朗诵】周扬

《思乡》作者:余光中

今夜,

妈妈的手抖落了

九天的星星

月亮,也在妈妈的手里

悠悠晃晃

今夜的儿时,

骑在牛背上的我

听妈妈说:

月亮是银色的牧笛

月饼是画在天上的月亮

映在眼里

今夜的少年

站在老井旁的我

听妈妈说:

月亮是金色的辘轳

月饼是落在井底的月亮

掬口入心

青年的我,志得轻狂

离开了故乡

妈妈说:

捎上牧笛

想家的时候

吹一曲家乡的月光

今夜,月色如华

岁月如华的我

接过妈妈手中的星星和月亮

妈妈说:

儿啊,喝吧

家乡来到你的心房

哦,

原来这是一碗

那口老井的水香

主持人:接下来有请北京大学教授、民俗学专家王娟解读中秋的习俗。

北京大学教授、民俗学专家 王娟:早期的月饼实际上是跟祭月有关系,就是我们说古代的时候,我们要祭祀月亮,为什么要祭月呢?就是跟收获有关系。秋天我们收获了我们的农作物,然后我们要去谢祖先。谢谢大自然赐给我们的收获,所以这些就变成了一个很重要的仪式活动。其实到明代末年的时候,要把收获的农作物做成饼,可能是有大饼,有小饼。据说这个小的月饼是供大家吃的,然后大的月饼是用来祭祀的,但是这个大的月饼祭祀完了之后呢,大家要分食这个食物,但是不能吃完,要预留一部分,这预留的这一部分,要到第二年的除夕晚上再吃,所以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像闭环一样。我春种秋收,然后我秋收的这些农作物,可以一整年给我们提供充足的食物,所以这也是体现了人们的一种美好的愿望。发展到了现代,月饼出了很多很多种类。

我们常说有这个苏式月饼啊,有广式月饼啊,北方也有很多不同,就是各地都有自己带有地方特色的月饼。但是它一个共同的象征意义在哪儿呢?就是世界各地的华人,他都吃月饼,人们要相互作为一种礼物相互赠送。他用月饼作为一个纽带,去传递一种家族之间的情感连接,或者是朋友之间的情感连接。我们知道中国的航天技术到了当代,也有了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二零二四年的时候,航天科技团队的人员就采用了一种叫冻干技术,制作了这种太空养生月饼。所以我们说世界各地的华人,他可以通过吃月饼或者互相赠送月饼,然后去表达相互之间的情感。

主持人:在中秋的文学长卷上,镌刻着无数动人篇章。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旷达,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恢弘,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深情,共同谱写了中秋文学的交响诗。而辛弃疾在中秋无月时写下的《一剪梅》,更是以别样的深情为这个节日增添了独特的韵味:

【朗诵】晏积瑄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满堂惟有烛花红,杯且从容,歌且从容。”

这些璀璨篇章为后人留下了中华民族情感世界的永恒印记。在中秋的传说宝库中,同样珍藏着无数璀璨明珠。嫦娥奔月的绮丽神话,吴刚伐桂的永恒守望,玉兔捣药的善良传说,又为这个节日披上绚丽的梦幻轻纱。

北京大学教授、民俗学专家 王娟:那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就是科技的发展到现在呢有了这种数字技术,所以有了这种4k呀,或者是VR这种现代科技手段,所以人们可以去通过,就是不只是说我面对面是一种团圆啊,通过一些媒体或者一些载体,我们可以也达到团圆的目的。还有一种说法叫异地团圆 就是我们可以一家不在老家团圆,我们可以到外地到世界各地,所以当代科技实际上是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条件,可以去体会团圆。那另外一个就是现在我们的这种电商平台,就使得购买各种各样的月饼,就比如说很多地方本土的月饼,可以通过电商平台,我们可以这个把它发送到世界各地。那世界各地非常有特色的,像红酒月饼啊,也可以通过这种电商平台的方式,我们也可以品尝到。所以,现代科技手段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方便。

主持人:现代科技拉近了人与人、人与家之间的距离,也为中秋团圆创造了富有时代感的浪漫与温馨。在这个月光如练的夜晚,驻守帕米尔高原的边防军人得以通过军用卫星与家人“云端团圆”。当大多数人在家中欢度中秋时,在新疆阿勒泰的深山中,在滇西北的独龙江,边防官兵们将足迹印在积雪上,官兵们用晶莹白雪制作“月饼”,在哨所前堆出巨大的月亮造型,与万里之外的亲人共赏同一轮明月。

【朗诵】李立宏

《望月记》作者:丁戎耕

依旧是独自一个人静静仰望

依旧是把对任何人都不能说的话

说给月亮。多年以后,我从山里回到城里

什么习惯都改了,唯有这个习惯根深蒂固

边关的夜,还有什么比月亮更让人依恋呢

戍边人都知道,如果没有月亮

边关不是无限寂寥,而是夜晚和群山

失去了安放之地,无处流浪

我相信我的军装是被月亮洗白的

我相信我的哨位是月亮测定的经纬

我相信我的来路和归途是月亮的梦与醒

我相信远方有人每天和我一起望着月亮

我坚信,如果每个戍边人

每晚都和月亮一起上哨,都枕着月色入眠

那么,这就不仅是戍边人的梦境

而是一个关于家事国事天下事的广袤图景

也许是山路迢遥,也许是道阻且长

一捧月光能储藏士兵的全部思念和遗忘

如果山雨欲来,如果飞雪漫天

隐居内心的月亮,会紧紧抱住士兵的胸膛

必须学会用月色写家书情书遗书,必须学会

在雪山深峡开辟心中的邮路。如果我在梦里

闯进了无边的黑暗,那么谢谢你,边关的月亮

幸好你还在我心头,在我哨所的天上

主持人:中秋也是全球华人共同的文化盛宴。曼谷湄南河上,智能花灯随波流淌;旧金山唐人街,无人机编队演绎嫦娥奔月;巴黎塞纳河畔,中秋市集飘散着月饼甜香。放眼太空,“玉兔二号”月球车的行驶轨迹与中秋圆月交相辉映,实现了传统浪漫与现代科技的完美融合。从海峡两岸同步放飞祈福天灯,到粤港澳大湾区千架无人机绘就星空画卷;从侨胞云端诗会到国际友人共赏明月,全球华人正在以创新方式延续着“天涯共此时”的文化传统。

岁月如诗篇,文明如皓月。中秋蕴含的文化精髓融入了每个中国人的精神血脉,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明亮灯塔。这个传承三千年的节日,既保持着古老的文化底蕴,又不断焕发新的时代光彩。中秋,是中国人心中永不落幕的精神剧场,更是对人间美好的永恒咏叹。

听众朋友,您刚才听到的是专题节目《我们的节日——经典诵读展播》中秋篇。

本节目指导单位: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宣传司;主办单位: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承办单位: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有声阅读委员会。

感谢您的收听!

竖版海报

责任编辑 杨雨薇
分享到: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