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这个理》:织就最炫民族风
“西兰卡普”直译过来就是“花铺盖”,这项被誉为土家“五彩活化石”的织锦技艺,于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生活着29个民族,其中土家族是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承载着土家族文化基因的西兰卡普,以它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成为了恩施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
百姓故事,专家视角。由湖北省社科联、湖北广播电视台、湖北省委网信办联合主办,湖北电视综合频道联手长江云推出的系列理论故事节目《是这个理》第126期:织就最炫民族风。西兰卡普经历了怎样的蜕变,才呈现出如今绚烂的模样?它又是怎样织就了恩施这一道靓丽的旅游风景线呢?让我们和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范丹一起前往恩施感受西兰卡普的魅力。
编织光影,绽放民族魅力
在恩施大剧院上演的民族歌舞秀《西兰卡普》,以60分钟的精妙编排,讲述了土家族青年“西兰”与“卡普”相识相知、历经分别诀别终得重逢的动人爱情传奇。据女主角向雪介绍,演出广受欢迎,在高峰期每日可连演三至四场。
2016年,16岁的向雪考入湖北民族歌舞团。2023年,团里启动新剧《西兰卡普》主演选拔,向雪凭借扎实的舞蹈功底与独特气质脱颖而出,成为这部民族歌舞大秀中女主角“西兰”的扮演者。面对这一重要机遇,向雪的第一反应除了惊喜,更多的是惶恐与不安,同时也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为精准把握人物情感层次,向雪整天泡在排练室,又去看其他舞剧,借鉴别人的表演方式,可舞剧的指导老师却并不满意她的情感表达。向雪琢磨着,要演好西兰,就要了解土家文化,特别是西兰卡普织锦的相关内容。为此,她时不时到恩施州非遗馆走一走、逛一逛,向老一辈人请教西兰卡普的历史渊源。
2023年9月,恩施民族歌舞大秀《西兰卡普》正式亮相,向雪和她的伙伴们,在短短的一个小时内为观众呈现了一场民族视觉盛宴。湖北省民族歌舞团党委书记、团长燕冰介绍,该剧目展示了12种恩施民俗文化,包含5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声光电、舞台置景等现代技术手段呈现给观众。
尽管《西兰卡普》首演就获得了不少恩施本地人的认可,但燕冰当时还是在为剧目的运营问题发愁。到底该怎么扩大歌舞秀的知名度,怎么持续增加上座率呢?经过反复琢磨,燕冰决定为观众提供沉浸式的观演体验,每场演出结束后邀请观众与演员合影互动,借助游客的社交网络实现演出口碑的裂变式传播。自2023年9月29日首演至今,《西兰卡普》已演出700多场,接待游客40多万人次。
传承匠心,织造时代芳华
在湖北恩施大剧院广场的西兰卡普非遗专卖店内,陈列着非遗传承人谭艳华、谭艳宾姐妹精心设计的西兰卡普产品。这对土生土长的80后恩施姊妹,自幼学习民族舞蹈,对民族服饰情有独钟。2014年,她们放下跳了十几年的舞蹈,毅然转型投身服装事业。经过市场调研,她们发现,当时西兰卡普的产品比较单一,仅限于布艺包袋等基础品类。经历多方寻访,谭艳华姐妹找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土家族织锦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代娥,开始系统学习土家传统织锦技艺。
2020年,谭家姐妹回到了恩施,准备大干一场。一开始,两人尝试将西兰卡普融入进服饰里,但传统织锦工艺繁复、人工成本高,面料厚重难以适应季节性需求,这些问题让她们不得不调整方向,转而开启包袋、配饰等轻量化产品的开发。虽然产品创新方向逐渐清晰,可那个时候因为品牌知名度不够,产品销量上不去,公司留不住人,生产就跟不上,更别提其他的了。苦苦坚守了两年,谭家姐妹也一度迷茫起来,这条路到底还能不能坚持下去?西兰卡普到底怎么才能走入寻常生活呢?
2023年,中国妇女基金会来恩施考察,邀请谭艳华姐妹加入“天才妈妈”公益项目。“天才妈妈”项目旨在赋能困境女性发展、创承非遗文化新生,为乡村妈妈就业创业提供平台。借助项目提供的平台,谭艳华姐妹的作品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西兰卡普非遗文化也被更多人熟知。随着知名度的扩大,谭家姐妹接到的订单越来越多,来学习的人也越来越多。一批又一批研学团队,将西兰卡普的文化种子播向远方。现在,谭艳华姐妹又开发出了系列西兰卡普文创产品。
在恩施女儿城,80后鲁世奎已经摸爬滚打10年了。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女儿城,鲁世奎的店从最开始卖民族服饰转向了民族特色旅拍,生意越来越红火。许多游客来到这里体验西兰卡普织锦、民族服饰旅拍。据了解,恩施旅拍已经成为恩施旅游的一张名片,很多顾客奔着旅拍而来旅游。2022年发展至今,仅恩施女儿城就有旅拍店100多家,旅拍年收入近8000万元。
从歌舞秀开始了解西兰卡普,在织机中体验民族传统文化,在女儿城的“变装”中定格恩施旅游美好瞬间。这些冒着热气的民族文化,已经融入远方的客人心中,成为恩施文旅鲜活的新名片。2024年,恩施州接待游客超1亿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748亿元;2025年上半年,恩施州旅游接待人数5626.5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458.43亿元。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指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一梭一线,织出民族风采;一剧一城,活化文化基因。从舞台到街巷,从织机到镜头,文化的温度与旅游的热度交织共融,让越来越多的人看见恩施、走进土家、爱上这份独一无二的“最炫民族风”。
责任编辑:刘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