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宜昌发现两栖类新物种
长江云新闻 2025-09-27 23:04:00
9月26日,一种首次以“大老岭”命名的脊椎动物——“大老岭角蟾”,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动物分类学期刊《ZooKeys》,这也是在宜昌发现的两栖类新物种。
近日,宜昌三峡大老岭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团队联合湖北博得生态中心、南京师范大学,在保护区开展两栖爬行类动物多样性调查过程中,发现一种未知的角蟾科布角蟾属两栖动物,经形态特征比对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确认为一新物种,并根据发现地命名为“大老岭角蟾”。
据了解,大老岭角蟾主要栖息于海拔1380-1650米的山地亚热带针阔混交林溪流及周边草丛,每年5月进入繁殖期;成年个体体型中等,雄性体长不小于49.9毫米,雌性不超过60毫米,且存在显著雌雄异型现象:雄性具单咽下内声囊,指部有灰色婚垫与黑色婚刺,趾侧缘膜较宽,而雌性较窄;体色上,雄蟾背部橄榄绿、雌蟾棕色,二者双眼间均有倒三角褐斑,背部V形脊与股胫带褐色斑纹,唇部深褐白纹相间,后肢腹面鲜红并散布白色颗粒。
大老岭角蟾雄性(陈璐摄)
大老岭角蟾雌性(王瑞琪摄)
大老岭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陈邦清表示:“大老岭角蟾的首次发现不仅丰富了角蟾科布角蟾属物种多样性,也为鄂西地区两栖动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提供了重要依据。”
目前,保护区内已记录到三种布角蟾属物种,包括巫山角蟾、大老岭角蟾和长阳角蟾。未来,科研团队将继续深入调查该物种的分布范围与种群动态,系统研究其生态习性、繁殖行为及与其他物种的相互关系,为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的制定提供扎实数据支撑。
(长江云新闻记者 洪亚飞 刘宁 通讯员 彭刚志 王瑞琪)
责任编辑 徐珊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