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公安:科技赋能 秋收颗粒归仓
金秋时节,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106.5万亩中稻迎来收割“黄金期”。从田间地头的联合收割机高效作业,到烘干基地的智能设备精准控温,科技元素贯穿秋粮收获全链条,奏响“科技赋能丰收、颗粒稳稳归仓”的秋日序曲。

在章田寺乡的连片稻田里,5台联合收割机呈“一”字排开,沿着田垄匀速向前推进。收割机前端的割刀精准切断稻秆,将稻穗快速卷入机身内部,经过脱粒、清选、分离等一系列自动化工序,金黄饱满的稻谷源源不断落入机身粮仓,而粉碎后的秸秆则通过后置装置均匀撒向田间,实现“变废为宝”。
章田寺乡南阳村党支部书记李青松介绍:“相较于传统人工收割,机械化作业效率大幅提升,以往人工收割1亩稻田需耗费大量人力与时间,如今联合收割机1小时就能完成数亩稻田的收割,且粮食损耗率控制在极低水平。更重要的是,秸秆还田不仅省去了农户处理秸秆的麻烦,还能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为下一季农作物生长奠定良好基础,真正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田埂边,县丰艮家庭农场投资人卢瑞勇仔细查看中稻田的收割实况。5台联合收割机齐上阵,几天就能完成全部地块的收割,秸秆还能同步粉碎还田,粮食损耗率也从人工收割的5%降到1%以内,让他省心不少。
县丰艮家庭农场投资人卢瑞勇说:“我这总共960亩地,今年亩产差不多在1500斤左右,算下来总共能收144万斤左右,比去年增产了有3万斤,收成还可以。现在全程用机械化,960亩地四天能全部收完结束,收得干净又快又好还省心。”
刚从田间收割的湿稻谷,被及时转运至粮食烘干基地。基地内自动化传送带将湿稻谷源源不断送入烘干设备,设备外温度、湿度、烘干进度等数据实时更新,工作人员实时掌握烘干全流程。
章田寺乡达仁村党支部书记程金国说:“不管是晴天还是阴雨天气,都能及时烘干,一点不耽误。以前没有烘干设备的时候,遇上阴雨天,湿稻谷堆在家里很容易发霉,一年的收成可能就毁了。现在有了这个烘干房,粮食品质有了绝对保障,老百姓再也不用看天吃饭了。”
烘干基地技术员祝本云介绍,对于刚收割的高湿稻谷,基地会先以中低温缓慢脱水,避免稻谷外壳开裂;随着含水率下降,再逐步调整温度,确保稻谷均匀干燥。同时,烘干塔还配备湿度感应装置,整个过程无需人工过多干预,既保证烘干质量,又大幅提升作业效率。
章田寺乡达仁村烘干基地技术员祝本云介绍:“这套烘干设备可是我们的‘得力助手’,每小时能处理20吨湿谷,24小时连续运转的话,一天就能烘干近500吨稻谷,一个收割季下来,能烘干几十万斤粮食,完全能满足周边乡镇的稻谷烘干需求。烘干后的稻谷还会经过二次筛选,把少量杂质剔除,让粮食纯度更高,后续储存、销售都更有保障。”

近年来,公安县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把科技兴农作为推动秋粮丰产丰收的关键抓手,通过加大农机投入、组织跨区作业,实现快收快晒;完善烘干布局,升级智能设备,做到“应收即烘”。同时推广测土施肥、绿色防控等技术服务,助力农户科学种植,全面提升粮食产能,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记者:彭荣莉 贾开慧
一审:胡晓君
二审:张荣
三审:王俊

融媒体平台建设服务
长江云 • 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

大数据舆情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