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以节为媒 推动楚文化走向世界
楚文化国际传播成为本届楚文化节的核心亮点。多国政要、大使、外交官和国际杰出青年代表汇聚荆州,共同走进古城千年历史,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
在荆州市楚绣坊,市级非遗传承人汪宣珍正为国际青年细致讲解楚绣的历史与工艺。为了让远道而来的学子沉浸式体验楚绣之美,她提前绣制多柄团扇,并在体验环节后赠予大家。
荆州民间刺绣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汪宣珍:团扇也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手工艺,它是寓意着团结友善之意,扇子上绣的是楚凤,象征着美丽智慧。让他们来了解、体验所有针法的工艺还有图案的构成、色彩的搭配,我就是想把楚绣的文化走向全世界。
来自伊朗的白玫,是北京对外经贸大学波斯语教师。她长期致力于中伊文化交流,曾获2024年伊朗使馆颁发的“伊朗文化传播贡献奖”。现场,她被中国手工艺术的精湛深深震撼。
北京对外经贸大学波斯语老师 白玫:对我来说,它的花纹,颜色的搭配、绣法、针线,都是一步一步的,一个一个(环节)都是艺术。
在荆州市楚韵阁简牍艺术研发中心,来自荷兰的青年史凯恩深深沉浸在楚文字的独特气韵中。
国际青年长江行成员 史凯恩:用简体字写名字的时候,简体字是方方正正的,当用楚文字写的时候,笔迹是圆滑、流动的,像长江一样,非常符合这次长江行的主题。
荆州市楚简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黄有志:史凯恩说是水文化的时候,我忽然就感觉到他说的,我就和古文字的用笔、形态串联起来,忽然就感觉到为之一震,虽然外国文化的语言和中国的文字不相通,但心是相通的,他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独有的魅力。
楚国800年,411年看荆州。作为楚文化核心承载地,本次国际长江青年行,为推动楚文化走向世界带来了深远影响。
荆州市荆州区政府副区长 关勇: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青年,本身就是文化传播的活载体。他们在参观楚荆州博物馆、荆州文保中心等文化地标时,会用自己的视角记录编钟、漆器、竹简、刺绣等楚文化细节,通过社交平台、生活分享传递到世界各地,这种青年视角+国际传播的模式,能让荆州区的楚文化从本地名片变成全球可见的文化符号,打破地域和语言的限制,吸引更多国际目光关注楚文化的独特魅力。
青年的参与为楚文化传承注入崭新活力,也让楚文化摆脱了“古老遥远”的刻板印象,吸引更多国内,尤其是本地年轻人主动了解并参与传承,使楚文化在代际传递中“活”起来。
荆州市荆州区政府副区长 关勇:活动本身也会成为荆州区楚文化的宣传名片,后续可能会吸引更多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研学团队落地,形成文化传播-产业发展-IP增值的良性循环,让楚文化不仅有历史的厚度,更有现实影响力和经济价值。
长江云新闻记者 温少海 万力源
通讯员 刘秋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