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跨界“裁缝”巧解检测难题

长江云  2025-09-23 10:32:30
分享到:

“金州湾国际机场项目土工合成材料检测必须加人了!三名试验人员剪刀不离手,连样品制备都完不成,更别提后续试验了!”在中交一航局三公司信德检测公司的管理例会上,结构地基所所长刘铁兵抛出一道难题,让本就因检测压力紧绷的会议室,气氛瞬间凝固。

大连金州湾国际机场,作为大连市“十四五”重大战略工程,工期紧、任务重,如同悬在建设者头顶的“紧箍咒”。随着现场地基处理的快速推进,土工合成材料的检测需求呈“井喷式”增长,仅一个施工标段就有上千组检测委托任务,高峰期时,每天要完成16组以上土工布的样品制备,换算下来,团队每天要手动裁剪至少800余个样品。更棘手的是,另一个标段的检测工作也将同步启动,届时任务量还将翻倍。

“现在三个人连轴转,手都磨破了,进度还是跟不上!”刘铁兵的语气里满是焦虑。可现实是,夏季本就是施工黄金期,室内其他检测任务早已“档期排满”,新增工地试验室也面临“用人荒”,想从别处抽调人手支援,根本是“无米之炊”。原本看似基础的样品裁剪,竟成了卡住检测进度的 “致命瓶颈”。

“与其纠结缺人,不如想办法让设备替人干活!”经理孙悦锋的一句话,像一道光划破僵局,“人工制样效率低是根本问题,若能找到智能裁切设备,就能从源头解放人力!”物设部长高伟立刻展开电话调研,然而专业的土工裁样机,不仅需要固定场地安装,且价格高昂,沉重的成本压力,让众人再次陷入一筹莫展的困境。

“制衣厂的裁布机轻便灵活,还能精准裁布,能不能改造一下,用来切土工布?”忆起过往自己的手工布艺爱好,孙悦锋瞬间来了灵感。

这个“跨界”想法刚一提出,就引来不少质疑:“裁布机是切制衣布料的,土工布又厚又软,有的还含玻璃纤维,根本不是一回事!”“万一改造失败,钱白花不说,还耽误工期!”可孙悦锋却坚持试试:“专业设备走不通,改造现成设备说不定是条活路!”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团队联系到制衣裁布机厂家,一问价格,众人瞬间眼前一亮,这类裁布机的价格不足专业土工裁样机的六分之一,成本优势远超预期。接下来的关键,就是让这台“裁布专家”,跨界变成“土工裁切能手”。

土工布中常夹杂玻璃纤维、涤纶丝等“硬骨头”,且裁样要求涉及异形等多种样式,制衣裁布机原有的圆刀只能裁切常见形状且刀片硬度不足,裁切几次就会变钝,要经常性更换,既浪费时间又增加耗材成本。

“这设备不改不行!”技术团队查资料、对比刀头、联系厂家,一连串动作干脆利落。经过反复琢磨,给设备增加气动刀头并更换刀片材质,气动刀头能灵活应对异形裁切,新换的刀片材质更是耐磨损,既能啃下土工布里的“硬骨头”,还能减少刀片更换次数,成本一下就降了下来。

当按下启动键的瞬间,裁布机“嗡”地一声运转起来,刀刃沿着设计轨迹灵活游走,一张符合要求的土工布裁片很快就新鲜“出炉”。

“成了!成了!”拿起刚裁切好的土工布,孙悦锋眼里满是兴奋,但是很快她又眉头紧锁:“现在的设备只能单片剪裁,看看能不能实现多组土工布一起裁剪?”尽管此刻的设备已臻于完备,但团队对“极致效率”的追求却没停下。

就在大家犯难时,试验员胡英男自告奋勇:“让我来试试!”他在电脑上绘制完成土工布裁切样图,一次次调整刀深参数,一遍遍记录裁切时间,在完成电脑编程后,与厂家对接,预设成裁布机的固定程序,最终实现了一键启动连续作业,不仅省去了人工布样、裁样的过程,样品精度也精确到0.01毫米左右,裁样成功率也大幅度提升。现在设备每次能同时裁三到四组样,时间还缩到了十分钟以内,成为继混凝土抗压机器人后,加入团队的又一名智能“试验员”。

如今,这台经过改造的“跨界裁缝”正高速运转,每天轻松完成20组以上土工布的样品制备,刘铁兵终于松了口气:“没想到裁衣服的机器,竟成了咱们提高检测效率的‘救命神器’!”而这次跨界创新,也为工程试验检测领域“低成本解决高难题”提供了生动的实践范本。

来源:中交一航局 作者:韩雪梅

责任编辑 黄静蕾
分享到: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