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看得见的理儿:走“新”的“丰”景

长江云新闻  2025-09-23 08:00:00
分享到:

金秋九月,是中国人的“黄金季节”。打开中国地图,昂扬铿锵的《丰收进行曲》正从北向南次第响起。丰收中国,年胜一年;神州“丰”景,气象万千。身为鱼米之乡,牢筑“中部粮仓”,若用两个字来概括咱荆楚大地的丰收主旋律,那得是“走新”

秋风起,鳝鱼肥。在仙桃市张沟镇的鳝鱼养殖基地,农户们正忙着捕捞今年最肥美的一批黄鳝。这条“鳝”可不简单,它用十年时间攻克了“种芯”难题,它靠工厂化养殖开辟了四季可养的产业新局,它的壮大离不开供应链、物联网、大数据的系统赋能,它的繁荣折射着“鱼米之乡”向“科技之乡”的转型跃迁

江汉大米迎来5G智慧工厂,产能利用率提升10%;掌握育菇密码、迈向数智时代,随州香菇优品率超过85%;专享“独栋虾舍”、投身数字革命,潜江龙虾钳动千亿赛道……新技术创造新增量,鱼米之乡正扛起产业振兴的效益担当。

在十堰市竹溪县,这里的“丰景”同样动人。当地在紧盯名优茶的同时,与科研机构深度合作,改良茶树品种,推广有机种植技术,将传统的“春茶一季”拓展为“三季采摘、四季制茶”新模式,开发出茶叶食品、茶叶啤酒、茶叶护肤品等一系列衍生产品,畅销国内外,带动10万茶农在茶产业链上端牢“饭碗”。同时,紧跟竹溪全域旅游发展势头,“龙王垭”等茶场提档升级,茶园变景区,茶农变导游,成功实现叶子变票子、颜值变产值。

稻花香里说丰年。鱼米之乡的新鲜事儿,三言两语难说完。于是,“两山转化”示范村襄阳市谷城县堰河村想了个妙招,把村里清秀的景、难忘的事、美好的人写进剧本、拍成短剧,由村民自导自演,取名《堰河那些事》。透过镜头,不仅能看见有号召力的头雁、有话语权的乡亲,更能看见聚起来的民心、强起来的乡村,随着它的杀青、上线,共建共享的“堰河经验”飞出大山、传向远方。

讲好乡村振兴的湖北故事,“堰河模式”是湖北乡村治理创新实践的生动缩影。在枣阳,“一套表”改革深入推进;在云梦,“法律明白人”培育如火如荼;在利川,“邻里议事会”开得有声有色,这些入选“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的“湖北样本”,正在使新“治”慧激发新声量,让鱼米之乡成为“兴”之所向。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言犹在耳,“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重若千钧,“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让农民群众可感可及、得到实惠。”

擦亮鱼米之乡底色,提升“支点建设”成色,荆楚沃野正以此起彼伏的走“新”旋律作为响亮应答——新政策落地、新技术扎根、新气象涌现,这场“新”潮澎湃的丰收盛景迭代着老乡们的获得感、幸福感,更升级着田埂上的创造力、吸引力。


总监制:邓海

总策划:王小红

策  划:肖鹏 李华 涂丹 陈青

记  者:郭蜜蜜 管馨 袁勇攀 苏文龙

编  辑:舒畅


责任编辑 许蓓
分享到: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