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千年的同频共振!原来,屈原的《天问》我们一直在回答
当千年楚文化遇见现代科技,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9月20日晚,第二届楚文化节开幕式给出了惊艳答案。
现场的三大“亮宝”环节匠心独运,漆木彩绘蟾座凤鸟羽人、楚简、楚锈惊艳亮相。其中,漆木彩绘蟾座凤鸟羽人的展示瞬间将现场拉入楚人的浪漫星空。航天电影导演朱翌冉、极地探险家何鹏飞和航天新材料科技工作者曹根阳相继登台,分别以电影片段、极地经历和“石头版月面国旗”实物,分享他们源自蟾座凤鸟羽人的感悟。
(蟾座凤鸟羽人)
蟾座凤鸟羽人,这尊楚文化的代表性文物,本身就藏着无数浪漫密码。它由蟾蜍状器座、凤鸟及羽人三部分组成。下部蟾座象征月之精华,中部凤鸟代表楚人沟通天地的神使。上部羽人呈现人鸟合体特征,寄托楚人生命永恒,遨游九天的愿望。
在楚人浪漫奔放的想象中,它是艺术的结晶,更是一个民族精神世界的缩影——现实之上,永远有理想可奔赴,心仍可遨游寰宇。而今,这份源自楚文化的探索精神,正由一群当代逐梦人接续书写。
(电影《窗外是蓝星》首次公开片段)
现场,航天电影导演朱翌冉首次公开中国首部8K太空实景电影《窗外是蓝星》的独家片段。据悉,该影片以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首次执行在轨驻留6个月任务为蓝本,以航天员王亚平的视角带领观众沉浸式体验400公里外地球轨道的壮美景象,领略壮美地球奇景。
(航天导演朱羿冉)
“古往今来,我们总是透过一扇扇窗向外望去,楚人的窗外是浩瀚的星河,于是他们创造了希望飞向天际的羽人。今天我们的空间站的窗外,是这颗美丽的蓝色星球。”朱翌冉说:“我们的家园探索未知,就是把宇宙的浩瀚,装进人类的眼睛。”这份探索欲,与千年前楚人的浪漫求索,完美契合。
(极地探险家、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师何鹏飞)
极地探险家、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师何鹏飞分享了他和团队冲击世界七大洲最高峰和南北极点的生死考验,雪崩、暴风雪、冰裂缝,迷路、失温、冻伤......即便再难,都抵挡不住他们向上攀登的脚步。他说:“每一次出发,都是对未知的探索。探索未知,就是把不可能一次次变成可能,让中国探索者的身影,留在世界的每一个极点。”话语铿锵,仿佛是楚人“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现代回响。
(武汉纺织大学全国重点实验室教授曹根阳)
武汉纺织大学全国重点实验室教授曹根阳带来了一件特殊的“礼物”,一面由玄武岩“织”出来的五星红旗,正是这面国旗,让世界看到了月球背面的中国红。曹根阳举起国旗深情说道:“探索未知,就是把中国的名字写在更远的星辰之上。”当晚,他还将这面意义非凡的国旗送给荆州,献给所有心怀梦想的人。
从羽人飞天梦到月球国旗,从屈原《天问》到窗外蓝星,跨越千年,我们对未知的好奇、对理想的坚守,从未改变。
(长江云新闻记者 张益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