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何以中国 | 楚文化,一场被低估的绚烂

长江云新闻  2025-09-20 19:35:05
分享到:

说起楚文化,

你心中会涌现怎样的浪漫想象?

是胸怀“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之志的屈原,

是曾侯乙编钟穿越千年

依然激荡心灵的华美乐章,

还是《楚辞》中瑰丽辽阔

充满奇思的天地?

——但这些,

都只不过是它浩瀚波澜中的一隅。

楚文化的深沉与壮丽,

远超你我的想象。


01

在一袭战国袍里

窥见千年浪漫的时尚密码

历史上哪个朝代最时尚?有人说是大唐,还有人说是宋朝,但若追根溯源,这些朝代都深受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审美的影响。

为何是楚国?我们常用“霓裳”形容华服,而这一意象正源自《楚辞》中的“青云衣兮白霓裳”。屈原作为华夏浪漫主义的鼻祖,其文学创作将楚人的审美推至巅峰。所以楚国堪称中国古代最浪漫、最时尚的国度。

当人们将“低胸装”视为唐代创新时,楚国的文物早已见证了这种时尚的先声——低领曲裾,云纹绣腰,楚人用大胆的剪裁打破了礼教束缚。

在荆州市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出土的12件战国袍,成为世界范围内研究战国服饰的唯一实物见证。这些历经两千多年的华服,形制清晰,色彩艳丽,使用的绣线颜色多达20余种,展现了楚人对美的极致追求。

楚人的丝绸技艺堪称奇迹:月光白的丝绸产自大别山区的特殊蚕种,织出的衣料轻若云雾;朱砂染就的“楚国红”取自漆树汁液,历经千年仍鲜艳如初。这些华美的丝织品不仅装点着楚人的生活,更通过丝绸之路远销西域——早在张骞通西域前数百年,产自楚地的丝绸就已贩往西方。20世纪中期,在俄罗斯巴泽雷克遗址出土的楚国古丝绸,正是这一历史的有力物证。

今日,我们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得以窥见战国华服的精妙之处:50倍放大方显其形的锁绣精工,100倍超清镜下的丹青奥秘,200倍显微之中绽放的三色锦。每一针每一线,都曾装点过楚国八百年的华美。

楚文化孕育的审美基因,通过汉唐一直流淌到今天。当我们惊叹现代设计的创新时,不妨回望楚国那段浪漫岁月——今天的时尚革命,或许正是一场跨越千年的复古之旅。

02

在一枚枚楚简中

找寻华夏文明的初源记忆

迄今为止,已有数十批次、总数达数万枚的战国楚简陆续重现天日。它们不只是竹与墨的凝结,更是一个文明在简帛之上的复活。

《九九术》破土而出,向世界昭示着中国数学史上的惊人成就——这些刻于战国竹简之上的乘法口诀表,把中国最早的乘法口诀的实物往前提了一个多世纪,达到了战国中期。

《孔子曰》缓缓舒展,为我们打开了战国儒学的另一扇窗。竹简上所记录的孔子言论,部分内容可与今本《论语》对读,少量内容散见于《礼记》《孟子》等传世古籍中,也为流传至今的儒家经典提供了宝贵的文献印证。

《四王五霸》赫然呈现,文中明确将楚文王列为“春秋五霸”之一——这是首次出土文献对此的直接佐证,铿锵有力地宣告着楚国在春秋时期的政治地位与霸主权威。

更有《诗》《书》《礼》《乐》的早期版本接连面世,将诸子百家争鸣之前的思想现场凝固于竹简之上。这些文本不仅是传统典籍的原始样貌,更是追溯中华文明源头的钥匙。

楚人善书,刀笔之间既有典雅整饬的篆体,也不乏飘逸灵动的笔意。这些墨迹穿越两千余年,仍清晰可辨。楚简篆刻的字里行间,我们仿佛能看到思想火花的碰撞,听到智慧传承的回响。

而今,借助红外扫描与显微技术,学者们得以窥见那些肉眼难以辨认的笔画与修改痕迹。一些简背刮削的印记,或许正记录着思想修订的过程;编绳留下的磨损,也暗示着它们曾被反复展读。

这些竹简,不仅载道于文,更藏史于物。它们是从时间深渊中打捞起的文明记忆,是楚国留给中华文明最珍贵的遗嘱,是我们未读完的书。

03

在漆木彩绘纹饰间

触摸楚人遨游九天的梦想

楚人信鬼神,好巫风,善思索。

当他们不再为温饱所困,漆器,便成了他们与天地对话的媒介之一。

荆州市博物馆里,有一件令人过目难忘的“蟾座凤鸟羽人”。

蟾蜍为基,象征月之精华;凤鸟展翅,是沟通天地的神使;顶部的羽人,人鸟合体,则是楚人理想中超越生死、羽化登仙的形态,寄托楚人生命永恒,遨游九天的愿望。

楚人不信“死即终结”。他们在漆器上勾勒神怪,在织锦中绣绘龙凤,在诗歌里追问苍穹:“何所不死?长人何守?”

楚人问天的灵魂,从未在历史中湮灭。

如今,当“天问”成为中国人深空探测工程的名称,当“嫦娥”携“玉兔”登陆月球,当“鹊桥”中继星连通地月通信,当“神舟”“天宫”一次次将中国人的身影送入星河——我们仿佛看到,那种镶嵌于楚人血脉中的探索欲念,仍在持续燃烧。

我们不再依赖巫风与想象,却延续着同样的好奇与勇敢;我们不再绘制神鸟登仙,却真正实现了巡天遥看一千河。

楚文化中那种浪漫而宏大的宇宙意识,早已渗入华夏文明的基因,并在新的时代,以科学和梦想重新书写——探索九天,永不止步。

文化的记忆需要一场跨越时空的唤醒。秋风漫过荆江,2025年第二届楚文化节犹如一场与楚文化的约会如期而至。青铜与数字共舞,丝绸与光影同歌——这场盛会,正是跨越三千年的时空对话。循着楚人问天的轨迹,我们于漆彩间触摸星河流转,在竹简中聆听先哲跫音。楚人们用八百年光阴镌刻的浪漫与智慧,至今仍在长江的波涛里奔涌向前。

总策划:岑卓

总监制:何伟

监制:洪燕

编审:梁延 康耀方 郭明辰

统筹:罗峰

撰稿:邹敏

美编:梁意

视频制作:好看工作室

导演:郭明辰

剪辑:郭明辰 全晟 俞易

摄像:毛捷 俞易 袁汝成 全晟 林国栋 耿汶舜

文案:鲁菲菲

包装:程毅

配音:王晨曦

出镜:唐添茜

责任编辑 邹敏
分享到:

定制服务